[发明专利]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及其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0537.7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1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波;赵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市首胜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74;B01D53/44;B01D53/18;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266317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吸附器 进气口 活性炭吸附板 出气口 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方案要点 废气处理 废气净化 空间分隔 喷淋装置 喷漆工序 吸附通道 内腔中 风机 高筒 内腔 连通 应用 废气 镜子 曲折 排放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带有内腔的箱体,箱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箱体的内腔中设置有若干活性炭吸附板,若干活性炭吸附板将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空间分隔成连通曲折的吸附通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含所述活性炭吸附器、喷淋装置、UV光解设备、排放高筒和风机,应用于处理镜子生产等工业生产中的喷漆工序产生的废气,达到了提高废气净化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及其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污染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尤其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为主。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方能排放至大气中。
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2784550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循环液帘喷涂有机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及其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包括循环液帘式喷涂台、有机废气低温等离子和光触媒废气处理装置、有机废气活性炭处理装置和气相氧化法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通过循环液帘对喷漆施工中未粘附至被涂覆物的油漆粘性颗粒物进行治理,使之失去粘性,变成粉状,并将油漆涂尘隔挡。有机废气分子团在低温等离子和光触媒裂解的双级净化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目前的研究方向仍然是提高废气净化率,进一步提高排放至大气中的气体的清洁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及其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废气净化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活性炭吸附器,包括带有内腔的箱体,箱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箱体的内腔中设置有若干活性炭吸附板,若干活性炭吸附板将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箱体内腔空间分隔成连通曲折的吸附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废气由进气口进入箱体,沿吸附通道向出气口扩散,期间,废气中的杂质被吸附于活性炭吸附板,净化后的气体由出气口离开箱体。若干活性炭吸附板的排布设置,延长了废气经过箱体的路径,延长了废气与活性炭板的接触时间,在不改变箱体体积的前提下,提高了净化效率,减小了活性炭吸附器的占地面积。
较佳的,靠近所述进气口处的吸附通道宽度小于靠近出气口处的吸附通道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初始进入箱体的废气中的杂质含量较高,减小该处吸附通道的宽度,利于提高废气与活性炭吸附板的接触率,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
较佳的,所述活性炭吸附板与箱体之间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活性炭吸附板的吸附能力较低时,便于及时更换。
本发明的目的二:提供一种包括喷淋装置、UV光解设备、排放高筒和风机的废气处理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喷淋装置对废气中颗粒度较大的杂质有较强的隔挡处理能力,UV光解设备通过高能高臭氧UV紫外线光束照射对恶臭废气进行裂解,使游离状态的污染物分子与臭氧氧化结合,形成无害或低害的小分子,结合活性炭吸附器的物理吸附作用,对应处理废气中颗粒度不同、类型不同的杂质,提高对废气的净化能力。
较佳的,废气源通过净化管道依次经过所述喷淋装置、UV光解设备、活性炭吸附器、风机和排放高筒。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废气预先进入喷淋装置,去除大颗粒杂质,再进入UV光解设备进行裂解,最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器进行物理吸附,减弱大颗粒杂质占用UV光解资源、填堵活性炭吸附板、UV光解不完全等情形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市首胜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市首胜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05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