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217547.5 | 申请日: | 2018-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5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何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3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李芙蓉;孙进华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载实验装置 液压系统装置 主动围压 试件 表面应变测量 内置传感器 测量系统 内部应变 实验装置 加载 爆炸 边界效应 变形过程 断裂过程 高速拍摄 工程实践 过渡装置 精准控制 稳定压力 大变形 微裂隙 楔形块 岩石 分析 生长 响应 外部 延伸 宏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所述的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装置、液压系统装置、表面应变测量系统、内部应变测量系统。液压系统装置、表面应变测量系统和内部应变测量系统通过实验装置连接在一起。通过液压系统装置实现双向稳定压力加载过程,利用楔形块等过渡装置使试件所受压力更加均匀、稳定。通过内置传感器能够实现对试件内部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同时消除“边界效应”对实验的干扰作用。用内置传感器和外部的高速拍摄系统,不仅能扑捉试件在组合加载下的变形过程,同时能分析岩石微裂隙的生长及扩展延伸规律。更有利于分析工程实践中的大变形或宏观断裂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围压加载和爆炸实验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工程和军事设施深度不断增加,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中的深部岩石在爆炸强动载作用下的破碎机理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岩石受到爆炸等强动载后,初始预应力与爆炸应力波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加载环境,岩石在组合加载下产生微裂隙、裂纹贯穿和破碎等现象。
对于岩石在组合加载下产生微裂隙、裂纹贯穿和破碎等现象,通常采用相似模型试验进行分析。相似模型试验是将不便于研究的自然现象搬进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有的技术中,主要是利用改进后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不同围压下岩石材料的动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常对圆柱形试件的轴向和环向进行围压约束,得到单轴条件下岩石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和破坏特征。但由于炸药爆炸在岩石产生应力波传播和衰减相对复杂,岩石的动态响应不仅涉及材料的动力学问题,同时结构动力学因素也需考虑。这使得通过现有的技术无法准确分析出岩石材料的动态结构关系和破坏特征。
面对现有技术中对同围压下岩石材料的动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的不足,如何才能更加精准分析出岩石材料的动态结构关系和破坏特征是本发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精准分析出岩石材料的动态结构关系和破坏特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所述的主动围压和爆炸动静加载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装置、液压系统装置、应变测试系统装置。所述的实验装置与液压系统装置、应变测试系统装置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实验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楔形块、试件、装药柱、内置传感器、液压油缸。楔形块、试件、装药柱、内置传感器、液压油缸、同步触发器设置在主框架的内部。
所述的主体框架长方体状的框架,主框架的内壁上刻有凹槽作为液压油缸的定位导轨。
所述的液压油缸设置在主框架的内壁上,液压油缸有液压系统装置连接在一起。液压系统装置为液压油缸提供动力,使得液压油缸得以水平围压和竖直围压。
所述的楔形块设置在主框架内,用于固定加载试验装置中的样片。
所述的试件设置在楔形块上,在试件的中心位置钻有直孔。直孔用于放置装药柱。试件的“A”部分内侧刻有凹槽,用于放置内置传感器。
所述的内置传感器设置在试件的凹槽上,内置传感器收到的信息后,通过将信号采集后进行存储,并在后期进行动态结构关系和破坏特征进行分析。
所述的液压系统装置包括:液压传动装置、压力传感器,液压系统装置通过压力传传动装置与实验装置的液压油缸连接在一起。其中液压传动装置为液压油缸提供动力源,并通过液压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控制所要实施的载荷大小。
所述的应变测试系统装置包括:表面应变测量系统、内部应变测量系统。应变测试系统装置与实验装置连接在一起。当实验装置模拟爆炸时,模拟爆炸产生的电流会使得应变测量系统接收到信息,实现对试件的动态结构关系和破坏特征进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75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型三维物理模型位移控制超载试验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子拔出治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