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磁致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自适应方法及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2666.1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8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史啸天;李鹤;张逸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9/50;F16F9/48;F16F9/36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俞鲁江 |
地址: | 11016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通回路 自适应 阻尼器 超磁致伸缩棒 磁流变阻尼器 超磁致 挤压式 出力 磁路利用率 自适应调节 磁场变化 磁导系数 磁流变液 设计优化 外力影响 永磁铁 并联 粘滞 磁场 串联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磁致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自适应方法及阻尼器,永磁铁所产生的磁场分成并联的两个磁通回路,其中一个磁通回路中串联超磁致伸缩棒,利用超磁致伸缩棒受外力影响导致磁导系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另外一个磁通回路的磁场变化,最终带来磁流变液粘滞力的变化,实现阻尼器出力的自适应调节。本发明优点:1、磁路利用率高出力大;2、便于设计优化;3、自适应方法简单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具体说就是一种磁流变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体阻尼器是一种以智能材料磁流变体为工作介质的半主动控制阻尼器,通过对输入电流或电压的控制,使其加载在磁流变体上的电磁场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可以在几十毫秒时间范围内使磁流变体的流变性能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提供可控阻尼和刚度。磁流变阻尼器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大控制范围和大阻尼力输出的特点,已成为工业应用领域优秀的半主动执行器件。目前,磁流变阻尼器已在建筑物及桥梁的减振抗震系统、铁路机车车辆及汽车悬架系统的减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铁磁性材料受到机械力的作用时,它的内部产生应变,导致导磁率发生变化,产生压磁效应。超磁致伸缩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磁-机转换材料。它的磁致伸缩系数比传统材料大2-4个数量级,是重要的能量与信息转换的功能材料,在传感器、水声换能器技术、电声换能器技术、海洋探测与开发技术、微位移驱动、减振与防振、减噪与防噪系统、智能机翼、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燃油喷射技术、阀门、泵、波动采油等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根据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超磁致材料的特点,有人提出了超磁致磁流变阻尼器。例如:公开号为CN 102817957 A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其说明书中公开了“自适应压磁流变阻尼器”,其不同于传统磁流变阻尼器通过调节感应线圈的电流来控制阻尼力,而是利用超磁致材料的压磁效应,当活塞相对缸体位置发生变化时,传递给磁致材料的压力也随之改变,影响了磁致材料的导磁系数。阻尼通道内的磁场由此重新分布,改变了阻尼器的出力大小,实现了自适应调节。其局限性在于,工作区域磁路与磁致材料串联,因为磁致材料导磁性低于铁磁性材料,限制了工作区域的磁通量,导致最大阻尼力偏低;采用磁致伸缩棒连接双活塞形式,磁致伸缩棒占据了一定的轴向空间,减少了活塞的有效行程;而且由于永磁体固定在缸体上,阻尼器运动时永磁体会与活塞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这使得计算阻尼器的出力除了受到磁致材料导磁系数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磁体位置变化带来的干扰,这给阻尼器的设计与优化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超磁致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超磁致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自适应方法及阻尼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磁致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自适应方法,永磁铁所产生的磁场分成并联的两个磁通回路,其中一个磁通回路中串联超磁致伸缩棒,利用超磁致伸缩棒受外力影响导致磁导系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另外一个磁通回路的磁场变化,最终带来磁流变液粘滞力的变化,实现阻尼器出力的自适应调节。
所述永磁铁与超磁致伸缩棒均设置在活塞杆中,并随活塞杆一起运动。
阻尼器主要包括活塞杆、挤压盘、超磁致伸缩棒、永磁体和缸体,活塞杆一端伸出缸体外,挤压盘的端面与缸体两端面构成挤压工作面,缸体内充满磁流变液,挤压盘内部设有环状永磁体,分别产生两个磁通回路,其一为依次通过挤压盘、挤压工作面区域、上端盖、活塞杆、超磁致伸缩棒、活塞杆、下端盖、挤压工作面区域、挤压盘的调节磁场回路;其二为依次通过挤压盘、挤压工作面区域、上端盖、挤压工作面区域、挤压盘、挤压工作面区域、下端盖、挤压工作面区域、挤压盘的工作磁场回路;当活塞杆在外载荷作用下相对缸体做压缩时,超磁致伸缩棒受到压缩,其材料的磁导系数减小,导致超磁致伸缩棒中的磁通量向工作磁场回路中流动,增大了挤压工作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实现阻尼器出力的自适应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2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