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继电器线圈节能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5906.5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1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乐萌;薛星星;李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恒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7/00 | 分类号: | H01H47/00;H01H47/04;H01H4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薛琳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继电器 线圈 节能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线圈节能控制电路,包括:输入保护电路、稳压电源电路、输入电压采样电路、输出电压采样电路、控制回路、PWM驱动电路、PWM斩波降压型稳压输出电路、继电器衔铁位置检测电路和继电器衔铁释放加速回路,其中,所述PWM驱动电路的一输入端连接至输入正极VIN+,另一输入端连接至控制回路的输出端,所述PWM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PWM斩波降压型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入端;继电器衔铁位置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继电器衔铁的位置;继电器衔铁释放加速回路用于确保继电器衔铁快速释放。本发明的节能控制电路可以对直流继电器线圈进行节能控制,同时可以避免继电器故障,延长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线圈节能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用继电器对工作环境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如在震动冲击试验中需要承受持续10ms以上、加速度峰值为200m/s的考验,同时保证触点不脱离。为了增强产品的可靠性,需要增大线圈的匝数,使得继电器的衔铁需要克服较大的反作用力,来完成吸合,同时又能在震动和冲击环境下可靠的吸合,在理想的情况下,要克服机械反力使触点吸合,而且更为快速的吸合,对减小触点黏连和提高触点寿命也有一定的作用。此过程中,由于线圈匝数的增多,导致其电力消耗也较多,因此,如何在确保继电器衔铁快速吸合的前提下,节省线圈能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线圈节能控制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线圈节能控制电路,包括:输入保护电路,设置在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之间;稳压电源电路,该稳压电源电路的一端与输入正极VIN+连接,另一端与输出负极VOUT-连接;模拟信号采样输入回路,包括与输入正极VIN+连接的输入电压采样电路和与所述输入电压采样电路连接的输出电压采样电路;控制回路,与所述输入电压采样电路和输出电压采样电路分别连接;斩波降压电路,包括PWM驱动电路和PWM斩波降压型稳压输出电路,其中,所述PWM驱动电路的一输入端连接至输入正极VIN+,另一输入端连接至控制回路的输出端,所述PWM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PWM斩波降压型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入端;继电器衔铁位置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输入正极VIN+与所述控制回路之间,用于检测继电器衔铁的位置;以及继电器衔铁释放加速回路,设置在所述控制回路与输出负极VOUT-之间,用于确保继电器衔铁快速释放。
作为优选,所述输入保护电路包括设置在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之间的双向瞬态二极管D3和设置在输入正极VIN+与输入电压采样电路之间的第一二极管D1。
作为优选,所述稳压电源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稳压器U1,其中,所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相互并联,且并联后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1与所述稳压器U1之间,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器U1的调节端通过第一电阻R1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二二极管D2并联后连接至稳压器U1的调节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的输出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接至所述稳压器U1的调节端,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回路包括:微处理器U2、第五电阻R5、第十四电容C14、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均接入所述微处理器U2的P5端口,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电源VCC,所述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并联后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恒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恒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59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簧管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小型化六通道机电开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