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及取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3837.4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7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杨鑫;赵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28425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发热 组件 取暖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管、发热丝以及翅片,所述发热丝位于发热管内并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翅片连接于所述发热管外,所述发热体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发热管、所述发热丝以及所述翅片同步转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该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的取暖器。本发明取暖器具有加热速度快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及应用该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的取暖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取暖器成为多数家庭必备的取暖设备。传统对衡式取暖器壳体内的发热体组件的两端固定,冷空气从进风孔流入壳体内,并经发热体组件加热后上升,并从出风孔流出壳体外,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对流式加热空气的取暖方式,但取暖器采用此种取暖方式的加热速度慢,不能即开即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及应用该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的取暖器,旨在解决现有取暖器加热速度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管、发热丝以及翅片,所述发热丝位于发热管内并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翅片连接于所述发热管外,所述发热体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发热管、所述发热丝以及所述翅片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固定在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盖固定在所述发热管的第二端;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端盖,所述发热丝连接所述第二端盖。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头部和与所述第一头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头部贴紧于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套设于所述发热管内并与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固定,所述第一端盖上开设有供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插入的通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头部和与所述第二头部连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头部贴紧于所述发热管的第二端的端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套设于所述发热管内并与所述发热管的第二端固定,所述发热丝嵌设于所述第二端盖,且所述发热丝的自由端伸出所述第二端盖以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组件还包括电源转接件,所述电源转接件上设有环形供电凹槽,所述发热丝的自由端设有电极触头,所述电极触头抵接并滑设于所述环形供电凹槽。
优选地,所述电极触头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环形供电凹槽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所述电极触头与两个所述环形供电凹槽一一对应布置;所述电源转接件上位于环形供电凹槽的中心位置还设有圆形供电凹槽,其余一个所述电极触头抵接并滑设于所述圆形供电凹槽。
优选地,所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翅片围绕所述发热管的轴心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发热丝的数量为多条,各条所述发热丝盘设于所述发热管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所述壳体内形成发热腔,所述发热体组件容置于所述发热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进风孔靠近所述发热体组件。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组件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取暖器在使用时,外界的冷空气通过进风孔进入壳体内,向发热丝通电,发热丝通电后发热,并将热量传递给发热光和翅片,从而将壳体内的冷空气加热。在加热冷空气的过程中,启动驱动件,以驱动发热管、发热丝以及翅片同步转动,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搅动,加快了壳体内气流的流动,进而提升了加热速度,使该取暖器在短时间内将其壳体内的冷空气加热,加热后的冷空气变成热空气从出风孔流出壳体,实现即开即热的取暖过程。本发明的取暖器还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制作的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3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