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混叠合的混合梁桥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0693.7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7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游新鹏;程多云;彭成明;李宁;王敏;杜松;曹志;胡伟;郑和晖;巫兴发;田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2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胡茵梦 |
地址: | 43004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合 混合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混叠合的混合梁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相邻的桥墩上同时进行混凝土梁段的施工,形成相对的梁段的前悬臂段及梁段的后悬臂段;起始零号块采用支架现浇,混凝土梁段的其余号块采用挂篮悬浇;S2、在梁段的前悬臂段及梁段的后悬臂段分别吊装并连接钢混结合段的钢梁;S3、逐段吊装多个小节段钢梁至已施工的混凝土梁段的表面,将多个小节段钢梁拼装成大节段钢梁;S4、在大节段钢梁的两端安装前导梁和后导梁形成组合钢梁;S5、吊装组合钢梁的大节段钢梁;S6、铺装桥面。本发明具有适用于水运环境较差、风浪较大的施工条件、施工安全、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混叠合的混合梁桥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钢混叠合-混合梁桥的特点是同时采用混合梁和叠合梁体系。零号块至跨中一定长度为混凝土梁,跨中一定范围为叠合梁,混凝土梁和叠合梁之间为钢混结合段。
常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悬臂浇筑法、移动模架法、节段预制拼装法、顶推法、转体法等。移动模架法适用于整跨混凝土梁的施工;悬臂浇筑法适用于混凝土梁的施工,对组合梁则不适用;节段预制拼装法主要用于混凝土梁或钢梁的预制安装,配合架桥机或者桥面吊机进行施工,但尚未见应用于混合叠合梁桥体系。顶推法主要用于钢梁,一部分等截面混凝土桥梁采用该方法,对变截面梁则较少采用。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型钢混叠合-混合梁桥的悬浇与顶推组合施工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不具备水运条件或水运条件较差的桥位施工该类型桥梁的难题,同时也有利于施工的一体化组织,值得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水运环境较差、风浪较大的施工条件、施工安全、施工效率高的钢混叠合的混合梁桥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钢混叠合的混合梁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相邻的桥墩上同时进行混凝土梁段的施工,形成相对的梁段的前悬臂段及梁段的后悬臂段;起始零号块采用支架现浇,混凝土梁段的其余号块采用挂篮悬浇;S2、在梁段的前悬臂段及梁段的后悬臂段分别吊装并连接钢混结合段的钢梁;S3、逐段吊装多个小节段钢梁至已施工的混凝土梁段的表面,将多个小节段钢梁拼装成大节段钢梁;S4、在大节段钢梁的两端安装前导梁和后导梁形成组合钢梁,通过顶推装置顶推组合钢梁至合龙段区域的正上方;S5、吊装组合钢梁的大节段钢梁,割除与大节段钢梁两端连接的前导梁和后导梁,竖直下放大节段钢梁至合龙段区域,将大节段钢梁的两端与钢混结合段的钢梁连接,合龙形成整体结构;S6、铺装桥面。
优选地,所述大节段钢梁为变截面钢箱梁,所述顶推装置包括:一对轨道,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一对所述第一轨道,其沿纵桥向间隔设置在一侧的已施工的梁段的前悬臂段;一对所述第二轨道,其沿纵桥向间隔设置在下一墩位已施工梁段的后悬臂段;第一桥面吊机,其可滑动地架设在所述第一轨道上,所述第一桥面吊机与后导梁固定连接;多对上滑靴,其沿纵桥向间隔固定在组合钢梁的底板;每对所述上滑靴沿横桥向相对设置;所述上滑靴的下端设置有贯通的销轴孔,多个上滑靴的销轴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两对下滑靴,每对下滑靴均对应一对轨道,两对下滑靴沿纵桥向间隔且可滑动地设置在轨道上;两对油缸,其沿纵桥向间隔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轨道上;每个油缸对应一下滑靴,且油缸的活塞杆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滑靴上;第二桥面吊机,其架设并锚固于在下一墩位已施工的所述梁段的后悬臂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06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