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93414.9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9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英子;山口知也;濑尾广美;高桥辰义;濑尾哲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吴宗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金属 配合 发光 元件 装置 以及 照明 | ||
本发明涉及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发光效率及长使用寿命长且发射深红色光(发射波长:700nm附近)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该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具有以通式(G0)表示并至少具有二甲基苯基和喹喔啉骨架的配体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在通式中,R1至R3分别表示碳原子数为1至6的烷基、苯基或者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6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的苯基。
本申请是同名发明名称的中国专利申请第201480033694.7号的分案申请,原案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4/064357,国际申请日为2014年5月23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尤其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能够将三重激发态转换成发光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包括有机金属铱配合物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化合物通过吸收光成为激发态。经过该激发态而有时引起各种反应(光化学反应)或产生发光(luminescence)。因此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
作为光化学反应的一个例子,已知单态氧与不饱和有机分子的反应(氧加成)。因为氧分子的基态是三重态,所以单态中的氧(单态氧)不会通过直接光激发产生。但是,在其他三受激分子的存在下产生单态氧而发生氧加成反应。此时,能够形成三受激分子的化合物被称为光敏剂。
如上所述,为了产生单态氧,需要能够通过光激发形成三受激分子的光敏剂。然而,因为通常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态是单态,所以到三重激发态的光激发是禁戒跃迁,不容易产生三受激分子。因此,作为这种光敏剂,需要容易发生从单重激发态到三重激发态的系间跨越的化合物(或者,允许直接光激发到三重激发态的禁戒跃迁的化合物)。换言之,这种化合物可以用作光敏剂,并是有用的。
这种化合物经常呈现磷光。磷光是指由于不同多重度的能态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光。在通常的有机化合物中,磷光是指当从三重激发态回到单重基态时产生的发光(另一方面,荧光是指从单重激发态回到单重基态时的发光)。能够呈现磷光的化合物、即能够将三重激发态转换成发光的化合物(以下,称为磷光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包括包含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物质的发光元件。
这种发光元件具有在电极之间设置包含作为发光物质的有机化合物的发光层的简单的结构。这种发光元件从薄型轻量、高速响应性及直流低电压驱动等的特性的方面说来,作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元件受到关注。包括这种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图像质量以及较宽的视角。
以有机化合物为发光物质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机理是载流子注入型。换言之,通过以将发光层夹在电极之间的方式施加电压,从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重新结合而使发光物质受激,并且,当该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如上述光激发的情况那样,激发态的种类包括单重激发态(S*)和三重激发态(T*)。在发光元件中,其统计学上的生成比率是S*:T*=1:3。
在将单重激发态转换成发光的化合物(以下称为荧光化合物)中,在室温下仅观察到来自单重激发态的发光(荧光),而观察不到从三重激发态的发光(磷光)。因此,基于S*:T*=1:3,包括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中的内量子效率(所产生的光子的数量相对于所注入的载流子的数量的比率)的理论上的极限被认为是25%。
另一方面,在是包括上述磷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情况下,其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可以提高到75%至100%,即,其发光效率可以是包括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的3倍至4倍。出于这些理由,近年来积极研究开发使用磷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以实现高效率的发光元件。尤其是,作为磷光化合物,包含铱等为中心金属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由于其高磷光量子产率而已受到关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34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