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海有孔虫的内腔磨片快速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9076.1 | 申请日: | 2018-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3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类彦立;李铁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6;G01N1/3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周秀梅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海 有孔虫 内腔磨片 快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海洋生物学、古海洋学、沉积地质学等学科,可应用在有孔虫种类的物种鉴定研究、海洋环境指示的研究以及古环境重建和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磨片的快速制备方法。将从深海沉积物分离获得的孔虫进行树胶浸腔、悬滴包埋、调位固定和水磨片处理,即快速获得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的完整磨片。本发明通过磨片得到的层面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鉴定有孔虫种类,避免了因虫体的外形、质地、房室数量等外部形态变异而导致的鉴定失误等科学混乱。本发明为准确鉴定深海有孔虫的种类及其对海洋环境指示的研究,对古环境重建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和快速解决问题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生物学、古海洋学、沉积地质学等学科,可应用在有孔虫种类的物种鉴定研究、海洋环境指示的研究以及古环境重建和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磨片的快速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磨片制备的方法完全没有适用于外壳薄脆的深海有孔虫的研究方案,此外,在操作步骤和实验所需的化学材料、实验工具等各个方面均与本发明完全不同,且存在实验操作内容繁琐,实验过程耗时长(1-3 个月),而且成功率低,容易导致标本破裂使实验失败等弊端。传统磨片的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需要提前制片和备胶,采用液体胶材料进行烤胶,耗时耗力且容易导致树胶局部老化,烤胶过程难以掌控,需要时时检测胶的固化程度。
(2)在埋化石过程中,容易出现有孔虫标本内部中空,会导致标本在磨片和翻片的过程中破裂;此外,由于传统方法烤胶时胶液粘度较大,标本内部的气泡很难一次性全部排掉,需重复多次并用解剖针手动挑破气泡,待胶完全凝固以后再次加热,过程需反复多次重复;另外胶液在翻动过程中也会额外带入一些气泡,影响观察化石和鉴定结果;如果烤胶过老,导致大量气泡,在磨制过程中导致标本破碎,实验失败。
(3)磨片和封片过程中,由于传统方法先烤胶后埋化石,凝固后胶体变硬变脆,弹性变小,标本磨片时经常导致“掉渣”,且胶体连同标本壳体的结构断裂时有发生,导致标本不完整甚至实验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一种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磨片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深海有孔虫的内腔磨片快速制备方法,将从深海沉积物分离获得的孔虫进行树胶浸腔、悬滴包埋、调位固定和水磨片处理,即快速获得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的完整磨片。
具体为:①将有孔虫粘取置于载玻片上,将载玻片于酒精灯上方加热烘干(温度100℃-150℃),使载玻片上的有孔虫腔体内部干燥。采用固体树胶颗粒包围虫体,加热载玻片驱散溶胶产生的气泡,直至树胶融化浸润虫体,完成“树胶浸腔”。②翻转载玻片180度进行反向加热,此时虫体在融化的树胶中形成悬滴,完成“悬滴包埋”。③反向加热后翻正载玻片,逐渐降温凝固,期间调整有孔虫体位,载玻片上的虫体覆胶面完全冷凝固定,完成“调位固定”。④在磨石上滴水,研磨载玻片上的虫体覆胶面,镜检载玻片掌握研磨程度,直至磨到显露初房和所需层面,期间虫体无需翻转,完成“水磨片处理”,整个磨片制作完成。
一种制备获得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磨片的应用,所述深海有孔虫内腔结构磨片在鉴定深海有孔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本发明方法中的深海有孔虫长期生活与远洋或深海的海底沉积物中,由于采集困难和航次成本极高,深海有孔虫的标本极其珍贵。此外,由于深海的生长环境和水文特征使深海有孔虫质地薄脆,且由于标本十分稀少。传统实验处理方法以壳体坚硬的化石为技术背景,极易导致深海标本的破裂和损坏,使深海标本因无法获取完整的内部结构信息而无法鉴定。高实验失败率不仅在科研经费上造成极大的浪费,也给科学研究造成阻碍并影响最终的科研成果。而本发明方法与传统实验方法相比省时省力,耗时十几分钟即可做完,磨片成功率高,显微镜下成像清晰,缩短了实验周期,节约了科研经费,为鉴定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9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尾气连续分段采集装置
- 下一篇:刮涂腻子小型样板用的成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