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应灯具全自动智能老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7885.9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5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冯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晖 |
主分类号: | G01R31/44 | 分类号: | G01R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34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灯具 驱动装置 支架 控制系统 老化测试 老化装置 发热体 可编程控制器 测试要求 感应开关 开关电源 稳定性能 智能 点亮 熄灭 测试 场景 移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应灯具全自动智能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设置在支架(1)上的控制系统和感应灯具开关电源(4),设置在支架(1)上的驱动装置,以及安装在驱动装置上的发热体(12);所述驱动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通过驱动装置带动发热体来回移动来模拟使用感应灯具的场景,使感应灯具不断的点亮、熄灭,从而高效的对感应灯具进行老化测试,并能够有效的对感应灯具的感应开关和感应稳定性能进行测试。本发明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对整个装置进行控制,从而可以精准的对老化测试次数进行控制,使其符合测试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具测试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感应灯具全自动智能老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感应灯具制造行业,对于灯具的老化测试,通常是将感应灯具通电,进行老化测试,当感应灯具自动延时关闭后,感应灯具一直处于通电待机状态老化,其没有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使感应灯具不停的启亮关闭,这种测试方式并没有起到测试感应灯具的感应开关的开关功能及电子电路的稳定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感应灯具老化测试方式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感应灯具全自动智能老化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感应灯具全自动智能老化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控制系统和感应灯具开关电源,设置在支架上的驱动装置,安装在驱动装置上的发热体;所述驱动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驱动电机和从动皮带轮,安装在驱动电机转轴上的驱动皮带轮,连接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的皮带,以及连接在皮带上的移动杆;所述发热体安装在移动杆上,驱动电机则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直线导轨,所述移动杆贯穿直线导轨后连接在皮带上;所述皮带带动移动杆沿直线导轨移动。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串接在动力线上的总开关SB3,连接在总开关SB3输出端的变频调速器,串接在可编程控制器的COM1管脚和X1管脚之间的启动开关SB4,串接在可编程控制器的COM1管脚和X2管脚之间的急停开关SB5,串接在可编程控制器的COM1管脚和X3管脚之间的左限位开关,串接在可编程控制器的COM1管脚和X4管脚之间的右限位开关,一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Y2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动力线的N线连接的检测体右移继电器KA1,一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Y3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动力线的N线连接的检测体左移继电器KA2,一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Y4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动力线的N线连接的检测体发热继电器KA3,串接在可编程控制器的24+管脚和COM2管脚之间的操作人机界面,输入端与动力线的L线连接、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L管脚连接的电源开关SB2,以及与总开关SB3输出端相连接的开关电源箱;所述检测体右移继电器KA1的常开触点KA1-1串接在变频调速器的COM接口和M1接口之间,所述检测体左移继电器KA2的常开触点KA2-1串接在变频调速器的COM接口和M2接口之间,所述检测体发热继电器KA3的常开触点KA3-1的输入端与总开关SB3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发热体,所述驱动电机则与变频调速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可编程控制器的N管脚与动力线的N线连接,其COM3管脚与动力线的L线连接;所述左限位开关和右限位开关分别设置在直线导轨的左右两端。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串接在电源开关SB2输出端和可编程控制器的L管脚之间的熔断器F,串接在电源开关SB2的输出端和动力线的N线之间的电源指示灯L,以及串接在变频调速器的COM接口和M5接口之间的故障复位开关SB1。
所述移动杆包括连接在皮带上的主杆,连接在主杆上且数量为1根以上的副杆;所述发热体安装在副杆上。
所述支架包括框体和设置在框体上且数量与副杆的数量相对应的感应灯具放置层板。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晖,未经冯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78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