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穿戴设备和安卓终端的心理压力监护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6482.2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8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科;邢晓芬;江士尧;陈东华;林立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6 | 分类号: | A61B5/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穿戴设备 终端 心理压力 参数提取 监护系统 手动控制 信号处理 光电信号转换模块 智能分析决策模块 采集生理信号 人体脉搏信号 数据传输模块 定时模块 光源模块 脉搏信号 时间启动 提醒用户 用户心理 语音方式 语音模块 状态结果 误判 云平台 并发 采集 放松 转换 监测 部署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和安卓终端的心理压力监护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安卓终端以及高并发云平台。可穿戴设备的光源模块和光电信号转换模块采集人体脉搏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再由数据传输模块传送给安卓终端;接着安卓终端对脉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参数提取,然后部署在安卓终端的智能分析决策模块分析得出心理压力状态结果并由语音模块以语音方式提醒用户,最后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相应放松调节。在上述过程中,可穿戴设备采集生理信号、可穿戴设备和安卓终端的连接、安卓终端的信号处理和参数提取等均由定时模块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监测时间启动,无需用户手动控制,从而避免了手动控制给用户心理带来波动,造成误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心理健康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和安卓终端的心理压力监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口中有15%-20%的人有情绪障碍、心理困扰。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许多病人的发病都与情绪激动、压力过度有关。因此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及时正确认知和缓解自己的压力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认知自身心理压力,传统的手段是采用心理学相关量表来评估压力,这种手段一般还需专业测试人员配合和被测试者的正确认知,才能准确评估,实际操作不方便,评估的主观性较强。客观上,人的心理压力也反映在人的生理信号里,一些基于脑电、心电、皮肤电等生理参数检测手段也可以客观反映人的心理压力。基于生理信号的心理压力诊断可以使用专用的精神压力分析仪,但其体积较大、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主要适用于医院体检科、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及疗养院等场所,其主要面向人群有限,且结果需要由医生分析和诊断,较难普及,不适合用于日常监测。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心理压力诊断和监测的方法和系统,虽然这些方法和系统解决了精神压力分析仪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但这些方法和系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监测系统的启动和心理压力监测的开始完全由用户手动控制,只有当用户按下启动监测的功能键或执行类似操作,给监测系统下达开始监测的命令时,才能开始心理压力监测,有的系统还需要用户在启动监测之前手动打开蓝牙等数据传输装置,这样的监测系统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监测是由用户启动的,用户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监测心理压力,由此带来的不适感和心理波动会影响心理压力监测的准确性,造成误判;二是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启动监测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受到心理压力困扰,因此这样的系统不能够有效及时地发现用户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从而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心理压力状况继续恶化;三是监测无法保证覆盖到每天不同的时间段,监测不全面,不完整。(2)可穿戴设备采集生理信号后需要发送给服务器进行处理与分析,返回心理压力分析结果,终端不具备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能力,这样带来的问题有:一是生理数据需要由终端上传至服务器,增加数据采集与得到分析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二是要求终端必须处于联网状态下,当终端无法联网时,无法进行分析判断;三是当大量终端同时和服务器交互时,对服务器性能要求较高,可能会存在响应时间较长的问题,不利于监测的即时化、快速化。
现有方法和系统中,在肖倩、赵铁柱发表的论文《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心理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用户自感不适时需手动触发紧急事件按钮,启动用户端传感信息采集模块,请求医生进行远程诊断,而且需要手动打开采集器的蓝牙,这个系统存在上述第一个问题,无法做到对用户心理压力状况的无痕、及时、全面监测。
现有应用中,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款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心理压力诊断app,只有当用户按下“读心”的控件时,数据采集和相关分析才开始,同样存在上述第一个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64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