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具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86150.4 申请日: 2018-03-07
公开(公告)号: CN108440964B 公开(公告)日: 2020-07-31
发明(设计)人: 贺祖章;张燕萍;赵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利物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8L83/04 分类号: C08L83/04;C08K13/06;C08K9/06;C08K7/18;C08K3/22;C08K3/04;C08K3/38;C08K7/06;C08K3/28;C09K5/14
代理公司: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代理人: 顾雯
地址: 200444 上海市***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兼具 静电 导热 功能 硅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防静电导热复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液体硅凝胶经导电剂处理后,再与改性的导热粉体填料复合,在一定条件下热固化制备成导热防静电型用于电子电路板、热功率元件、热界面填隙的柔性片材。该防静电导热型片材由含经导电剂处理过的A、B组份的液体硅凝胶基体、经多种不同类型不同粒径配合及偶联剂处理的导热无机填料粉体组成,该柔性片材可以经多辊压延机压延热固化批量化生产,通过本发明可以制得的片材表面电阻在105~109Ω范围内可调节,剥离静电电压<1KV,导热系数可达5.2W/mk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的制备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诸如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电脑等,使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更高,封装要求也更高,在封装过程中,配件本身产生的静电危害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散热问题也制约了电子消费品向薄、轻、小、便携式的发展方向。在高温超导材料普及应用之前,探索具备防静电性能好、同时导热率高、耐高温的新型材料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材料能保证电子产品在装配过程中减少甚至消除静电危害,同时也具备很好的导热散热性能,使得装配过程中的良品率得以增加,同时也使得电子产品消费品后期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等。

目前市面上同类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方式都采用多辊压延压延出片的方式,而本发明也才可采用这种成熟的生产方式,无需特种设备,从而节省了生产设备这方面的成本。

市面上的一些同类产品均只强调了导热性,而忽视了产品本身及从包装保护方面所产生的静电危害性。如:申请号201510473750.5公开号CN106433131A的中国专利一种石墨烯基导热硅胶及其制备方法,采取了用有机多孔聚合物与包含石墨烯粉体、陶瓷粉体、偶联剂、乙醇水溶液的浆料的多重步骤进行改性,再进行烘干烧结,再选取合适的硅橡胶进行复合制备导热硅橡胶,能制备得到导热系数在5—7W/mk的导热硅橡胶,但是没有防静电性能,该方法存在改性过程复杂,另要进行烧结处理也是比较耗能的;申请号201210586609.2公开号CN103059576A的中国专利一种高导热柔性硅胶垫片及其制备方法,采取先用偶联剂改性球形氧化铝导热粉体,再用该改性球形氧化铝与乙烯基硅油、二甲基硅油、含氢硅油、催化剂进行复合调配制备基料,之后进行基料的压片热固化,可以得到导热系数超过4.2W/mk的硅橡胶垫片,该方法优点是工艺过程简单易行,容易批量化生产,但是也没有考虑到后续产品本身的防静电性和在使用过程中所生产的静电危害性,另有申请号200510106806.X公开号CN1753171A;申请号201210496959.X公开号CN102925100A;申请号201310629967.1公开号CN103627179A;申请号201310078608.1公开号CN10314619A的专利都是关于制备导热硅橡胶的片材的方法,但是都存在产品本身只具备导热性能,而没有关注产品本身的防静电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导热垫片只关注导热性能而忽视产品的防静电能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兼具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所制备的硅橡胶片材兼具了导热与防静电能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包括以下组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兼具防静电导热功能的硅橡胶片材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A、B组分液体硅凝胶分别与导电剂进行复合处理:

按质量比,A组分硅凝胶:导电剂=8~10:1以500~1000W的功率进行超声分散0.5—1小时;

按质量比,B组分硅凝胶:导电剂=8~10:1以500~1000W的功率进行超声分散0.5—1小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利物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利物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61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