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地下人防洞的绿色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5328.3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6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温小栋;冯蕾;张振亚;王赛赛;马永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3/12;C04B28/04;C04B111/70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01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地下 人防 绿色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地下人防洞的绿色处理方法,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充填之前,在场地积水抽除及通风布置后,沿通道方向从外向内在淤泥处喷洒固化剂,采用强力搅拌头并结合高压水枪就地搅拌,形成固结土;然后沿通道方向由内向外划分充填单元,在单元两端头位置处,采用钻头由地面向下打穿地下人防洞拱顶,采用导管灌注轻集料混凝土,形成端头封堵墙;在充填单元中部和两端部附近钻取形成灌料孔及观察孔;最后,在两封堵墙内,通过灌料孔由下向上进行,先帮后顶,从地势低处向地势高处逐步充填材料;完毕后在进行下一单元的充填,优点是提高充填体强度,改善充填效果,有效控制对周围建筑的干扰,减少施工环境污染,实现充填过程的可视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弃地下人防洞的绿色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号召,我国城镇掀起了修建防空洞的群众运动。这些人防工程没有正规图纸,建设的随意性很大,建设质量也不高,称之为早期工程。目前,这些早期工程年久老化、结构损废、安全隐患严重,大多数已接近报废或已报废。如果不对这些废弃地下人防洞进行治理,易引起地面塌陷,带来危险。
废弃地下人防洞的处理一般采用充填技术,也就是充填材料将洞室密实填充起来,达到控制地表沉陷,消除不安全因素。当前,对废弃地下人防洞的治理的研究不够,大多借鉴采矿工程、公路工程的充填方法及材料。然而,地下人防洞大多在主城区交通要道或居民楼的旁侧地基中,需要特别重视填充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影响;其次,地下人防洞内空间狭小,施工通道搭设困难,又因地下水位高,导致洞内长年积水、淤泥堆积,填充施工作业条件及服役环境较差,需要特别重视充填材料的流动性、接顶率、填充率和耐久性。可见这些治理方法与充填材料针对性不强,未体现地下人防工程特点。
专利CN 104099943 A公开了 “地下连续墙与废弃地下人防工程交会处理方法”,步骤为:当埋深较浅的人防洞采取小面积开挖破除其拱顶结构,在地连墙两侧各修筑一堵封堵墙,然后采用分层回填至原地面;当埋深较深的人防洞采取人防两端封堵,中间灌注砂浆,封堵孔回填密实后,再用高压旋喷桩进一步加固周边土体。该发明专利采取的开挖回填的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影响大;采取砂浆充填材料,依据所提供的材料组成计算,其容重大于1000kg/m3,易对周边土层产生扰动,造成负荷引起地基沉降,同时未考虑充填的耐久性。
专利CN 104844108 B公开了 “适用于公路大空洞采空区治理的类混凝土充填材料”,材料包括32.5级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中砂、煤矸石及高效减水剂。合理利用类混凝土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将大空洞里存留的地下水排挤开,并且类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结石率,能将大采空区填充密实不留后患。该专利采用类混凝土,依据所提供的材料组成计算,其容重大于1000kg/m3,易对周边土层产生扰动,造成负荷引起地基沉降,同时未考虑充填的耐久性。
专利CN 105585295 A公开了 “用作公路采空区注浆处治的轻质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将水泥、粉煤灰和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水泥粉煤灰浆液,再掺加发泡剂溶液,拌合得到轻质注浆材料。该发明所提及的轻质注浆材料的制备工艺较落后,在浆液中添加发泡液搅拌,生成的泡沫不稳定,易溶泡,制备出的轻质注浆材料密度波动大,气孔孔径大小不均匀;此外所采用的轻质注浆材料的设计指标未体现地下人防洞长期处于地下水侵蚀等特点,未考虑吸水率及耐久性的要求。
专利CN 103449837 A公开了“一种利用协同发泡法制备的矿用泡沫膏体充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水泥、粉煤灰、煤矸石、生石灰、矿物发泡剂、激发剂、促凝剂、稳泡剂及发泡剂等制备出矿用泡沫膏体填充材料。但从实施效果可以看出,其强度低于0.6MPa,此外充填材料的设计指标未体现地下人防洞长期处于地下水侵蚀等特点,未考虑吸水率及耐久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工程学院,未经宁波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53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室支撑结构
- 下一篇:分区防水的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及其防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