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筛选高效吸附微藻的载体材料的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2025.6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0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崔岩;成家杨;袁文桥;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G01N13/02 | 分类号: | G01N13/02;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牟炳彦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藻 载体材料 热力学模型 高效吸附 生物处理 吸附载体材料 载体材料表面 筛选 计算和预测 理论和实践 表面性能 分子水平 工业废水 能量变化 生活污水 微藻生物 吸附作用 作用机理 生物膜 构建 吸附 藻膜 制备 应用 污水处理 研究 | ||
1.一种筛选高效吸附微藻的载体材料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备微藻藻膜,
将培养至对数期末期的微藻细胞,用醋酸纤维滤膜(≤0.45μm)对藻液(106/mL)进行抽滤过膜,令其在滤膜上形成厚200μm-250μm的藻膜,室温风干,得到稳定微藻藻膜;
②将步骤①得到的藻膜和清洁的载体材料分别取样品放置于接触角测量仪内,用微量进样器将检测液体分别垂直滴在藻膜样品和载体材料样品表面,静置检测液体液滴20s后测定藻膜样品和载体材料样品表面的接触角,进行接触角测量;
③采用基于接触角法的Lifshitz-van der Waals/acid-base approach(LW-AB)方法计算藻细胞和载体材料的表面能参数,所述计算方式阐述如下,
用γ代表总表面能,则可分为两部分,如式(1):
γ=γLW+γAB (1)
γLW为Lifshitz-van der Waals分量,是非极性部分;γAB是极性部分,又包含Lewis酸分量γ+和Lewis碱分量γ-,关系如式(2):
将公式进行处理,得到两相的作用关系如式(3):
将Young方程γS-γSL=γLcosθ(γS、γSL、γL分别表示固体、固液、液体的表面自由能;θ是接触角)和式(3)结合则得到式(4):
利用三种表面能参数已知的检测液体,分别测定它们在藻膜和载体材料表面的接触角θ,即可根据公式(4)计算得到微藻和载体材料的各表面能参数。
④利用步骤③中得到的微藻和载体材料的表面能参数,通过热力学模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能量变化,通过模型预测微藻细胞在载体材料表面的吸附效果,
计算方式及预测原理阐释如下:
微藻吸附在载体表面的过程会引起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表面的自由能发生变化,通过热力学公式表述如下:
ΔGadh=γms-γml-γsl (5)
ΔGadh是吸附自由能;γms是载体材料和微藻之间的界面自由能;γml是微藻与液体之间的界面自由能;γsl是载体材料和液体之间的界面自由能。ΔGadh亦由两部分组成,和如式(6):
其中,
根据公式(6)-(8),结合步骤③中得到的表面能参数,计算得到微藻和载体材料相互作用系统的吸附自由能变化(ΔGadh)。该自由能的变化越小,微藻和载体材料之间的吸附越容易发生,由此预测微藻细胞在不同载体材料表面的吸附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筛选高效吸附微藻的载体材料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藻包括但不限于栅藻、微拟球藻、葡萄藻、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杜氏盐藻,所述的载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金属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筛选高效吸附微藻的载体材料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②中为保证接触角的重现性,藻膜和载体材料均重复测量3次,每次随机测量5个座滴,共得到15个座滴接触角,取平均值作为该检测液在样品表面的接触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202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