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灾难现场的无线通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74245.4 | 申请日: | 2018-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0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弟虎;粟涛;韩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4/021 | 分类号: | H04W4/021;H04W4/90;H04W24/04;H04W48/16;H04W48/20;H04W76/5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张玲春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灾难 现场 无线通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灾难现场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包括:设备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设备的信息和所述设备持有人的生理信息;预设区域内的所有所述设备之间交换所述第一信息,并根据预设条件比较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主设备为符合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信息所对应的所述设备;所述预设区域内除所述主设备外的其余所述设备为所述从设备;所述主设备作为无线接入点连接至外界网络,所述从设备连接至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主设备接入外界网络。通过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设备间的通信灵活性,即使在灾后复杂莫测的地形,设备也可以尽可能保证与外界的通信,方便救援工作的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适用于灾难现场的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是终端通过无线接入点与网络连接。例如:手机、pad 和手提电脑等终端可以连接到无线接入点(如手机的无线热点,无线路由器),从而连接到网络。
上述无线通信技术需要固定的无线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地震、煤矿塌陷等灾害现场)中,因地形的难以预料以及环境的恶劣,固定无线接入点的正常运行无法保障,此时在连接到该无线接入点的设备的对外通信就会受到制约。
因此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没有考虑到无线接入点的运行状况受限导致的通信故障,在处于一些特殊的环境时,面对复杂的地形及恶劣的环境,设备之间的通信灵活性低,设备的对外通信出现障碍,也对灾害救援工作制造了不少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灾难现场的无线通信方法,通过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设备间的通信灵活性,在一些特定的灾害环境下,相对于现有的通信机制具有很大的优势。即使在地震或煤矿塌陷灾害后的场地,设备在复杂莫测的地形也可以尽可能保证与外界的通信,方便救援工作的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灾难现场的无线通信方法,其步骤包括:
设备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设备的信息和所述设备持有人的生理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所述设备对应;
预设区域内的所有所述设备之间交换所述第一信息,并根据预设条件比较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主设备和从设备;所述主设备为符合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信息所对应的所述设备;所述预设区域内除所述主设备外的其余所述设备为所述从设备;
所述主设备作为无线接入点连接至外界网络,所述从设备连接至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主设备接入外界网络。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所述设备之间确定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的具体步骤包括:
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述设备与除自身外其余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述设备向除自身外其余所述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并接收其余所述设备发送过来的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述设备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与自身获取的所述第一信息根据所述预设条件比较,确定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所述主设备为符合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信息所对应的所述设备;所述预设区域内除所述主设备外的其余所述设备为所述从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所述设备的信息包括所述设备的无线热点信号强度,网络连接速度,所在位置,与其他设备间的距离,设备运行情况,设备电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所述设备持有人的生理信息包括脉搏、人体温度、血氧水平。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条件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42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元件故障统计分析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乘车指示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