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美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2121.2 | 申请日: | 2018-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1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67 | 分类号: | A61K8/67;A61K8/9789;A61Q19/02;A61Q1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李萍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日化用品领域,一种美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美白组合物由维生素衍生物和桑根提取物组成。该美白组合物制备原料来自天然化合物,环保无污染,同时对皮肤不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而且该美白组合物在充分消除皮肤上的黑色素,达到很好的美白、延缓衰老的功效的同时,也具有长效、易于保存、不易变质、高低温稳定性等特点,而且在于其他护肤品配合着使用时,还有利于延长该护肤品的保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化用品领域,一种美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古中国人以皮肤白皙为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体内分泌变化及其他因素影响,容易形成皮肤色斑和暗沉,与欧洲热相比,中国人在皮肤老化过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色素沉着问题,拥有自然、白皙、光滑、靓丽的皮肤几乎是所有东方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色素沉着与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密切相关,所以对皮肤进行美白的核心在于使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今化妆品的发展逐步趋向于生物化和功能化。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由于污染而引起的环境和臭氧层的破坏,使得黑色素形成酶的代谢紊乱,进而导致患有各种黑色斑症状人群的增多。正鉴于此,寻找天然高效的美白剂已成为美容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用于化妆品的美白剂主要为氢醌、曲酸、果酸、熊果苷和VC衍生物等,但由于细胞毒性强、皮肤渗透性弱,以及稳定性差或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东方女性历来崇尚“肤如雪,凝如脂”的美白效果,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掀起了“回归自然”的潮流,天然美自化妆品,特别是加有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化妆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对美白剂的开发应建立在对美白机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而皮肤黑色素抑制机理是美白机理的中心内容,因此,了解黑色素的生成原因是首要的。黑色素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其影响因素有多种,其黑色素产生的主要途径如下:存在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首先羟化成多巴随即氧化成多巴醌,多巴醌进而变成多巴色素。多巴色素可经两种途径生成黑色素,第一种途径是多巴色素缓慢脱羧成二羟基吲哚,最后被氧化为二羟基吲哚醌,进而形成黑色素;第二种途径是多巴色素在多巴色素互变酶(又称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的作用下形成二羟基吲哚羧酸,然后再在二羟基吲哚羧酸氧化酶(又称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作用下氧化成吲哚羧酸醌,进而生成黑色素。黑色素生成之后,将从黑色素细胞转移到皮肤表皮细胞上行至角质层,随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而排出体外。
围绕黑色素产生的主要过程来对皮肤进行美白,主要涉及几个个途径:抑制黑色素合成酶的活性、还原黑色素中间体、抑制自由基对黑色素形成的促进作用、促进黑色素的排出等。因此,一款具有出色美白效果的化妆品,应从以上几个发面发挥作用。
若要考虑抑制黑色素合成酶的活性,尤其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酶、二羟吲哚羧酸氧化酶是参与黑色素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生物酶,其中酪氨酸酶为黑色素合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酶,它们之间共同作用影响黑色素的生成,因此可以控制黑色素合成相关酶的产量,进而使得黑色素的合成量减少。若要考虑还原黑色素中间体,将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多巴醌、二羟基吲哚、二羟吲哚羧酸等中间体还原成多巴和多巴色素,从而抑制色素颗粒的形成,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若要考虑促进黑色素的排出,加速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逐渐向上推移,形成表皮其他各层物质,最后角化脱落,加速黑色素的排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美白添加剂或产品,很少能全面针对上述几个途径及各个途径所涉及的不同因素来实现美白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美白组合物,所述美白组合物由维生素衍生物和桑根提取物组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维生素衍生物,以重量份计,包括维生素C衍生物8~14、烟酰胺5~10。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生物C衍生物为油溶性维生素C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2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