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69783.4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5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张自英;林海波;林瞳景致;陈加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份 纳米吸附材料 水污染物 去除 制备 纳米二氧化钛 改性活性炭 纳米氧化锌 水处理材料 纳米材料 分散性 壳聚糖 树脂 组份 淀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涉及水处理材料领域,含以下组份:纳米二氧化钛30‑40重量份、纳米氧化锌30‑40重量份、淀粉5‑10重量份、改性活性炭8‑25重量份、树脂1‑8重量份以及壳聚糖1‑2重量份。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大小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以及分散性较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
背景技术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广义上是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根据2011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定义,纳米材料是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团块状的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湖泊约为910万hm2,其中85%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50%的湖面出现中度以上的富营养化,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对污染水体的治理通常是通过吸附法,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受污染水体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壳聚糖等高分子吸附剂、微生物吸附剂、矿物类吸附剂等。但是绝大多数吸附剂都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233052.4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包括载体以及附着于载体上的复合菌;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的载体包括:纳米电气石 10-70%,纳米二氧化钛 10-70%,改性沸石10-70%,蒙脱石 10-50%;所述的复合菌包括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聚磷菌。该发明的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经济环保、制备简便;天然矿物材料的吸附特性与微生物的降解特性协同,能高效吸附、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对水质的修复效率较高;且微生物在高效分解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提高水体溶氧,其自身繁殖能为水产动物提供优质饵料,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但存在上述所述缺陷。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233052.4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包括载体以及附着于载体上的复合菌;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的载体包括:纳米电气石 10-70%,纳米二氧化钛 10-70%,改性沸石10-70%,蒙脱石 10-50%;所述的复合菌包括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聚磷菌。该发明的水产养殖纳米生物水体修复剂经济环保、制备简便;天然矿物材料的吸附特性与微生物的降解特性协同,能高效吸附、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对水质的修复效率较高;且微生物在高效分解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提高水体溶氧,其自身繁殖能为水产动物提供优质饵料,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但同样存在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优选的,一种用于去除水污染物的纳米吸附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优选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如下:
(1)取环己烷、水、聚乙二醇辛基醚混合均匀,以一定比例的加入乙醇和丙醇两种混合烷基醇作为表面活性剂,配制微乳液;
(2)按与微乳液质量比1∶10的比值缓慢加入钛酸四正丁酯,充分搅拌5-8小时;
(3)加入丙酮-水的混合液,静止分离,摒弃上清液,取沉淀物待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97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