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66632.3 | 申请日: | 2018-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8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 发明(设计)人: | 苟君;牛青辰;王军;蒋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81B3/00 | 分类号: | B81B3/00;B81C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徐金琼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包括衬底(10)和驱动电路层(20),驱动电路层(20)上设有电路接口(2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0)上的底层金属薄膜(40)、中间介质层(50)、电极层(60)、热敏薄膜层(70)、钝化层(80)和顶层金属薄膜(90);
所述中间介质层(50)包括桥面、桥腿和桥柱,中间介质层的桥腿部分位于驱动电路层(20)上方;
底层金属薄膜(40)的一部分位于桥面下方,另一部分位于桥柱下方,位于桥面下方的底层金属薄膜(40)与驱动电路层(20)之间形成空腔,位于桥柱下方的底层金属薄膜(40)与电路接口(21)连接;
电极层(60)与电路接口(21)连接,电极层(60)的中央形成凹陷部分;热敏薄膜层(70)的底部通过所述凹陷部分与中间介质层(50)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金属薄膜(90)为矩形、圆环形、开口环形、十字型周期性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高度为1-3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金属薄膜(40)、电极层(60)和顶层金属薄膜(90)的材料均为铝、钨、钛、铂、镍、铬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底层金属薄膜(40)的厚度为100-300nm、电极层(60)厚度为20-100nm,顶层金属薄膜(90)的厚度为30-1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介质层(50)与钝化层(80)的材料均为二氧化硅、氮化硅或者它们的复合薄膜,中间介质层(50)的厚度为100-500nm,钝化层(80)的厚度为50-2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薄膜层(70)的材料为氧化钒、氧化钛或非晶硅薄膜中的一种。
7.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带有驱动电路层(20)的衬底(10)上生长牺牲层并将牺牲层(30)图形化,驱动电路层(20)带有电路接口(21);
步骤2:在牺牲层(30)上制备底层金属薄膜(40),底层金属薄膜(40)覆盖牺牲层(30)顶部与电路接口(21)的部分表面;
步骤3:在底层金属薄膜(40)上制备中间介质层(50),露出电路接口(21);
步骤4:在中间介质层(50)上制备电极层(60),将其图形化,电极层(60)与电路接口(21)电连接,电极层(60)的中央形成凹陷部分;
步骤5:在电极层(60)上制备热敏薄膜层(70),并将热敏薄膜层(70)图形化,所述热敏薄膜层(70)的底部通过所述凹陷部分与中间介质层(50)接触;
步骤6:在热敏薄膜层(70)上制备钝化层(80),并将其图形化,钝化层(80)完全覆盖热敏薄膜层(70);
步骤7:在钝化层(80)上制备顶层金属薄膜(90)并将其图形化,所有的顶层金属薄膜(90)均位于钝化层上;
步骤8:去除牺牲层(30),使得位于中间介质层(50)桥面下方的底层的金属薄膜(40)与驱动电路层(20)之间形成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层(30)的材料为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氧化的多孔硅或磷硅玻璃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金属薄膜(90)为矩形、圆环形、开口环形、十字型周期性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结构;所述空腔的高度为1-3μ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材料微桥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金属薄膜(40)、电极层(60)和顶层金属薄膜(90)的材料均为铝、钨、钛、铂、镍、铬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底层金属薄膜(40)的厚度为100-300nm、电极层(60)厚度为20-100nm,顶层金属薄膜(90)的厚度为30-100nm;
所述中间介质层(50)与钝化层(80)的材料均为二氧化硅、氮化硅或者它们的复合薄膜,中间介质层(50)的厚度为100-500nm,钝化层(80)的厚度为50-2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663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