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64598.6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1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宜聪;石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华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35 | 分类号: | E01C7/35;E01C19/1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宋静娜;郝传鑫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磨耗层 薄型 表面功能 沥青路面 粘层 预防性养护 从上至下 低成本 平整度 热沥青 成形 坑槽 衰减 脱层 粘结 施工 下层 病害 噪声 行车 修复 预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粘层、路面,所述粘层以嵌挤的方式设于所述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的下部空隙中,所述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的厚度为8‑12mm。本发明成形后的极薄型沥青磨耗层通过底部的热沥青与下层路面粘结形成牢固的整体,消除了由于层薄而导致的整体性差、脱层的风险。本发明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一项新技术,沥青路面经过多年行车使用后,出现抗滑功能衰减、平整度差、噪声大、轻微坑槽等表面功能问题,能快速、简单有效、低成本地修复沥青路面的表面功能,预防病害进一步产生。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所述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高等级路面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极薄型沥青磨耗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公路预防性养护是指在路面结构强度充足,仅表面功能衰减的情况下,为恢复表面服务功能面采取的一种养护措施。它是为了让状态良好的道路系统保持更长时间,延缓未来的破坏,在不增加结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改善道路系统的功能状况的一种养护方式。它是相对于矫正性养护而言的,矫正性养护是针对已发生的病害而进行的养护作业。公路预防性养护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来的,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早期养护,延缓路面的病害发展过程,从而推迟了后期进行维修或重建的时间,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最终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其基本理念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被我国广为接受。
目前预防性养护技术包括雾封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及热拌沥青混合料罩面等,其中,热拌沥青混合料罩面分为薄层罩面与超薄层罩面,薄层罩面的厚度通常为3-4cm,结构类型为密级配混合料、开级配混合料OGFC、SMA等。超薄层罩面的厚度约为1.5-2.5cm,其代表为沥青超薄磨耗层Novachip,超薄层主要是使用喷洒乳化沥青与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同步的一体化工艺实现的。
其他类型的超薄罩面包括:专利一种超薄OGFC排水抗滑表面层结构及制造方法(201610506211.1)、一种超薄OGFC排水抗滑表面层结构(201620679612.2),其厚度为2.0cm,一种适用于路面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的薄层罩面施工方法(201510625512.1),其厚度为0.8-1.5cm。以上三篇专利均使用了乳化沥青作粘层材料。
使用传统工艺的缺点:常规的雾封层养护,主要目的是通过洒布乳化沥青封层,防止水破坏的进一步发展,没有起到修复路面表面功能的效果。稀浆封层、微表处主要使用乳化沥青与集料拌和后铺筑到路面上,鉴于其技术特性,须使用较多细集料,不能使用压路机压实,因此,其在级配、表面平整度、降噪等功能远逊于热拌沥青混合料。3-4cm的薄层罩面,如密级配混合料、开级配混合料OGFC、SMA等结构类型,具有相当优良的抗滑、平整、降噪的表面功能。不过,这些薄层罩面使用传统的工艺来完成,即施工需要两序单独的工序来完成:粘层与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即先用沥青洒布乳化沥青作为粘层,待乳化沥青破乳干燥后,然后再使用传统摊铺机铺筑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两道工序的实施,既降低了施工的效率,又会造成工序间的交叉污染,影响工程质量。同时,两道工序分开的特性,其粘结效果也比较差,所以其厚度必须要达到3-4cm,方能保证有比较强的整体性,不致于产生脱层、剥离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华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华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45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