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155058.1 | 申请日: | 2018-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5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曾军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5 | 分类号: | H01M10/056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镍 固态电解质 三元锂 制备 超支化硼酸酯 电池 首次放电容量 充放电条件 电解液反应 固体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倍率性能 三元材料 三元电池 支化结构 次循环 高容量 锂电池 测试 应用 网络 | ||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一种专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在超支化硼酸酯形成的过程中,将LiBH4粉加入其中,通过超支化硼酸酯支化结构的形成,将LiBH4稳定的网络其中,形成的固体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离子电导率,倍率性能高,满足高镍的高容量需要。同时该固态电解质有效克服了高镍三元材料易与电解液反应的缺陷。通过测试,应用于811高镍三元电池,在电压3.50V,100 mA/g的充放电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236 mAh/g,3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在200mAh/g左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种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一次电池,与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跟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是不一样的。锂电池的发明者是爱迪生。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二十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的设备日益增多,对电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锂电池随之进入了大规模的实用阶段。锂电池通常分两大类:锂金属电池: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虽然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高,理论上能达到3860瓦/公斤。但是由于其性质不够稳定而且不能充电,所以无法作为反复使用的动力电池。而锂离子电池由于 具有反复充电的能力,被作为主要的动力电池发展。但因为其配合不同的元素,组成的正极材料在各方面性能差异很大,导致业内对正极材料路线的纷争加大。通常我们说得最多的动力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钴酸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三元镍钴锰)。
锂电池负极材料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碳负极材料:目前已经实际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如人工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等。
第二种是锡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可分为锡的氧化物和锡基复合氧化物两种。氧化物是指各种价态金属锡的氧化物。目前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三种是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负极材料,目前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四种是合金类负极材料:包括锡基合金、硅基合金、锗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镁基合金和其它合金 ,目前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五种是纳米级负极材料:纳米碳管、纳米合金材料。
第六种纳米材料是纳米氧化物材料:目前合肥翔正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根据2009年锂电池新能源行业的市场发展最新动向,诸多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纳米氧化钛和纳米氧化硅添加在以前传统的石墨,锡氧化物,纳米碳管里面,极大的提高锂电池的冲放电量和充放电次数。
锂离子电池和传统的蓄电池比较起来,不但能量更高,放电能力更强,循环寿命更长,而且其储能效率能够超过90%,以上特点决定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存储电源等方面极具发展前景。决定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和性能的关键在于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材料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和运行模式。因此,突破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瓶颈问题,关键在于材料问题的解决。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采用LiCoO2作为正极材料,但LiCoO2存在安全性和耐过充性问题,Co 属于稀有资源,价格昂贵,且金属钴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LiNiO2的稳定性差,容易引起安全问题,需在氧气气氛下合成,并且容易发生阳离子混排和生成非化学计量比结构化合物。LiMn2O4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晶型转变以及锰离子的溶解,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50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