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及水体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4873.6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2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崔丽娟;赵欣胜;李伟;张曼胤;康晓明;王金枝;魏圆云;王燕;窦志国;朱怡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48 | 分类号: | C02F1/48;D01F6/92;D01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吴泳历 |
地址: | 10009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草 水体 聚酯纤维 水体净化 氧化亚铁 悬浮物 主纤维 铁粉 净化 纤维 水生态环境 澄清功能 纤维聚集 质量比 吸附 优选 通电 制作 | ||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及水体净化方法。所述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包括草体纤维和将草体纤维聚集在一起的主纤维,所述草体纤维和主纤维的制作原料包含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所述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优选为1~2:2~3:95~97。本发明的仿生生态草通电后能够吸附黑臭水体中的悬浮物、胶体,提升悬浮物絮凝和水体澄清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及水体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业发展水平不断加快,造成了城市河道低溶解氧、低透明度、高氮磷污染的现状,导致水生植物无法生长、河道“荒漠化”的恶果。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大部分水体黑臭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变臭。不仅损害了市民居住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目前,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1)物理修复:主要通过打捞、疏浚等方法处理水体内的大型藻类、枯枝落叶、底泥等可见污染物;或通过曝气增加水体内溶解氧浓度,为水生微生物好氧分解有机污染物提供条件,帮助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正常,具有技术含量低、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2)化学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析出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或者将水体中的悬浮物絮凝沉淀,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去除。(3)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吸附、吸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水体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的目的。
针对黑臭水体中悬浮物和胶体的去除,目前常用化学修复法,虽然见效快、去除效率高,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甚至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退化。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实现悬浮物和胶体的快速、无污染处理。
发明内容
为弥补上述领域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通电后能够吸附黑臭水体中的悬浮物、胶体,提升悬浮物絮凝和水体澄清功能。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其特征在于,包括草体纤维和将草体纤维聚集在一起的主纤维,所述草体纤维和主纤维的制作原料包含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
使用时,将仿生生态草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负极,然后将仿生生态草置于水面下。通电后,仿生生态草带有的电荷能够吸附黑臭水体中的悬浮物、胶体,同时带有磁性的特征能够提升悬浮物絮凝效果,使絮体更加紧密,增大絮体的尺寸和密度,能够快速改善水体澄清功能,并且无二次污染,在黑臭水体的治理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优选地,所述草体纤维和主纤维的制作原料中,所述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为1~2:2~3:95~97。
优选地,所述草体纤维和主纤维的制作原料中,所述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为2:2:96。
优选地,若干所述草体纤维并排连接在一条主纤维上构成所述仿生生态草,在垂直于所述主纤维的方向上,所述仿生生态草的直径为10~20cm。
所述仿生生态草的直径如果太小,吸附容量受限;如果太大,草体纤维容易下垂而重叠在一起,降低仿生生态草对悬浮物和胶体的吸附效率。直径为10~20cm的仿生生态草吸附效果最佳。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任一所述的用于净化水体的仿生生态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铁粉、氧化亚铁粉和聚酯纤维按比例混匀;
按照聚酯纤维的制造工艺先制成草体纤维和主纤维;
然后在主纤维上并排连接上若干所述草体纤维构成所述仿生生态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48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