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2178.6 | 申请日: | 2018-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4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新;童泽琼;张继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制 棒材 三辊行星轧机 偏转角 压下 工艺参数优化 轧制变形区 温度水平 模拟轧制过程 棒材部件 材料延性 断裂准则 几何模型 生产潜力 塑性应变 网格单元 正交试验 三向 芯部 成型 机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其技术方案是:确定有限元模拟正交试验方案,建立各自有限元几何模型,得到棒材部件轧制变形区任一截面上的所有网格单元在模拟轧制过程中对应的三向主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数据;依照材料延性断裂准则,得到轧制变形区的最大DEMAGE值;建立最大DEMAGE值与偏转角水平值、倾斜角水平值、压下量水平值、轧制温度水平值间的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最大DEMAGE值最小时的偏转角水平值、倾斜角水平值、压下量水平值和轧制温度水平值则为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所对应的偏转角值、倾斜角值、压下量值和轧制温度值。本发明能充分发挥机组生产潜力和能有效避免棒材成型时芯部开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辊行星轧制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棒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其主要轧制方式有二辊连轧、三辊横列式轧制、步进轧制和三辊行星轧制。棒材三辊行星轧制较其他轧制方式相比,其特点在于在轧制过程中棒材受到的是三向应力作用,应力状态好,而且变形是由小的变形量连续积累形成宏观上的大压下量,有利于提高轧制质量。然而,对于一些加工温度范围窄、不容易变形的金属材料,即便是利用三辊行星轧制技术进行轧制,若轧制工艺参数选择不合理,棒材芯部依旧会产生裂纹。因此,优化棒材三辊行星轧制工艺参数的方法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三辊行星轧制过程中棒材芯部产生裂纹现象的研究较少,判断三辊行星轧制水平也主要是停留在强度理论上,以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作为判断轧制水平的依据,承袭了结构设计中的思想,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加工工艺研究的需要。许志强和黄勇健等人引入相对密度的概念(许志强,黄永健,刘才,等.基于相对密度的大棒材轧制对孔隙性缺陷压合影响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报,2009,29(12):1058-1062.),对大棒材轧制过程中出现的孔隙性缺陷进行了详细研究,然而相对密度的概念针对的主要是压下量较小时轧制过程中棒材芯部出现的疏松缺陷,与三辊行星轧制过程中棒材芯部由于大压下量产生的裂纹缺陷不同,因此,难以运用到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工艺参数的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轧制成型时能有效避免棒材芯部裂纹产生和能充分发挥机组生产潜力的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有限元模拟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确定三辊行星轧机轧制棒材的偏转角区间、倾斜角区间、压下量区间和轧制温度区间,在所述偏转角区间内、倾斜角区间内、压下量区间和轧制温度区间内预选对应的n个偏转角水平值、n个倾斜角水平值、n个压下量水平值和n个轧制温度水平值。根据预选的n个偏转角水平值、预选的n个倾斜角水平值、预选的n个压下量水平值、预选的n个轧制温度水平值和正交试验表,n为4或5,得到有限元模拟正交试验方案。
第二步、有限元模拟计算
先根据第一步确定的有限元模拟正交试验方案,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各自的有限元几何模型,然后用C3D8R单元为棒材部件划分网格,再对每个有限元几何模型分别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棒材部件轧制变形区的任一截面的所有网格单元在模拟轧制过程中对应的三向主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数据。
第三步、轧制变形区的最大DEMAGE值
依照材料延性断裂准则,将第二步所述的所有网格单元在模拟轧制过程中对应的三向主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数据进行数值积分计算,得到各自对应的DEMAGE值。比较各自对应的DEMAGE值的大小,得到轧制变形区的最大DEMAGE值。
第四步、最大DEMAGE值与工艺参数间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21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