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儿科用便捷式吸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1104.0 | 申请日: | 2018-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0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红;王谦;白月霞;谢瑞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利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儿科 便捷 式吸痰 装置 | ||
1. 一种儿科用便捷式吸痰装置,其结构包括吸痰装置(1)、控制面板(2)、显示屏(3)、提手(4)、吸痰管(5)、快速更换吸痰罐(6)、压力监控表(7)、机体(8)、支撑脚(9)、电源指示灯(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痰装置(1)安装在机体(8)内部,所述支撑脚(9)依次连接成长方形结构排列于机体(8)底部,所述提手(4)底部与机体(8)右半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快速更换吸痰罐(6)底部与机体(8)内部垂直连接且连接到吸痰装置(1)内部,所述快速更换吸痰罐(6)顶部装有吸痰管(5),所述控制面板(2)背部与机体(8)顶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3)侧面镶嵌在控制面板(2)内部,所述控制面板(2)左端设有电源指示灯(10),所述压力监控表(7)背部与机体(8)顶部前侧固定连接且设于控制面板(2)左侧; 所述吸痰装置(1)由控制装置(11)、驱动装置(12)、负压装置(13)、复位装置(14)、自动固定装置(15)、动力装置(16)组成; 所述自动固定装置(15)底部与动力装置(16)顶部侧面相啮合,所述控制装置(11)左端顶部与负压装置(13)中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2)顶端与负压装置(13)右端底侧相啮合,所述复位装置(14)底部与负压装置(13)中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控制装置(11)由手摇架(111)、半齿杆(112)、传动齿轮(113)、拉力杆(114)、中转轮(115)、第二拉力杆(116)、转轮(117)、传动带(118)、内齿轮(119)、连接块(1110)、内部传动齿轮(1111)、传动架(1112)、联动轮(1113)、顶板(1114)、T形控制架(1115)、复位杆(1116)、弧形轨道(1117)组成;所述半齿杆(112)右端与手摇架(111)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半齿杆(112)左端侧面与传动齿轮(113)侧面相啮合,所述拉力杆(114)一端连接到传动齿轮(113)外圈前侧面,另一端固定于中转轮(115)外圈前侧面,所述第二拉力杆(116)一端固定于中转轮(115)外圈后侧面,另一端连接到转轮(117)外圈后侧面,所述转轮(117)侧面通过传动带(118)与内齿轮(119)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内部传动齿轮(1111)侧面与内齿轮(119)内侧面相啮合,所述连接块(1110)背部与内部传动齿轮(1111)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1110)侧面与传动架(1112)下半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架(1112)顶端装有联动轮(1113),所述联动轮(1113)后端侧面与弧形轨道(1117)内部活动连接,所述联动轮(1113)顶侧与T形控制架(1115)底侧贴合连接,所述复位杆(1116)一端与T形控制架(1115)两端顶部垂直连接,另一端与顶板(1114)两端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2)由电机(121)、传动杆(122)、齿轮盘(123)、第二传动带(124)、定位轮(125)、顶部齿轮(126)组成,所述电机(121)右端顶侧与传动杆(122)顶端左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杆(122)顶端后侧面与齿轮盘(123)外圈前侧相啮合,所述齿轮盘(123)前端侧面通过第二传动带(124)与定位轮(125)、顶部齿轮(126)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负压装置(13)由压缩室(131)、压缩腔(132)、驱动齿轮(133)、转动杆(134)、加强筋(135)、传动压力杆(136)、倒勾板(137)、连接管(138)、便捷连接头(139)、下压架(1310)组成;所述顶部齿轮(126)侧面与驱动齿轮(133)侧面相啮合,所述转动杆(134)底端与驱动齿轮(133)几何中心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倒勾板(137)右端与转动杆(134)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倒勾板(137)左端底侧与驱动齿轮(133)侧面活动连接,所述传动压力杆(136)右端与转动杆(134)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135)两端连接于倒勾板(137)右端与传动压力杆(136)右端之间,所述下压架(1310)顶端与传动压力杆(136)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压架(1310)底端连接到压缩室(131)内部且底部与压缩腔(132)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8)右端顶部连接到压缩室(131)内部且与压缩腔(132)内部导通连接,所述连接管(138)左端与便捷连接头(139)内部垂直连接,所述T形控制架(1115)顶部与连接管(138)右半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复位装置(14)由底部定位筒(141)、联动架(142)、第一定滑轮(143)、第二定滑轮(144)、定位转向轮(145)、拉力绳(146)、外框(147)、螺旋弹簧(148)、内部转动杆(149)组成,所述内部转动杆(149)下半端与外框(147)内部垂直连接,所述内部转动杆(149)上半端装有螺旋弹簧(148),所述拉力绳(146)一端缠绕于内部转动杆(149)侧面,另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143)、定位转向轮(145)连接到第二定滑轮(144)内部,所述第二定滑轮(144)底部与联动架(142)顶部垂直连接,所述联动架(142)下半端侧面与底部定位筒(141)内部活动连接,所述联动架(142)右端与下压架(1310)顶端焊接;所述自动固定装置(15)由联动齿轮盘(151)、联动带(152)、联动杆(153)、联动盘(154)、传输带(155)、顶部传动齿轮(156)、弧形联动块(157)、L形自动固定架(158)、中部联动轮(159)组成,所述联动齿轮盘(151)侧面通过联动带(152)与中部联动轮(159)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联动杆(153)一端连接到联动盘(154)外圈后端,另一端固定于中部联动轮(159)外圈后端,所述联动盘(154)前端侧面通过传输带(155)与顶部传动齿轮(156)前端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顶部传动齿轮(156)侧面与弧形联动块(157)底侧相啮合,所述弧形联动块(157)顶侧与L形自动固定架(158)底侧相啮合;所述动力装置(16)由被动带(161)、驱动电机(162)、第二传输带(163)、导向齿轮杆(164)、导向齿轮盘(165)、右导向轮(166)、活动杆(167)、左传动轮(168)、顶部传动盘(169)、中间过度杆(1610)组成,所述驱动电机(162)左端通过第二传输带(163)与导向齿轮杆(164)右端进行传动连接,所述导向齿轮杆(164)左端侧面与导向齿轮盘(165)外圈前侧相啮合,所述活动杆(167)一端连接到导向齿轮盘(165)内圈前端,另一端固定于左传动轮(168)外圈前侧,所述左传动轮(168)通过被动带(161)与被动带(161)、顶部传动盘(16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过度杆(1610)两端侧面分别与顶部传动盘(169)、联动齿轮盘(151)外圈前侧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利红,未经张利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11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