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以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0742.0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8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吴洋;周剑锋;王小冬;朱兴;兰杰;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口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10 | 分类号: | G06Q20/10;G06Q2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源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4 | 代理人: | 冯德魁;窦晓慧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身份识别 身份信息 用户离开 用户提供 支付账户 人性化 绑定 收银 感知 服务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建立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用户在服务场所的订单的对应关系;判断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服务场所后是否存在尚未支付的订单,若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所述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不仅提高了支付效率,减少了支付过程中用户和收银工作人员的工作,同时还使用户对支付过程无感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更加人性化的支付体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第三方支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装置,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变革,随之产生的新兴技术被应用到各相关领域,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基于网络进行线上交易的诞生,极大改善了传统商业活动的效益同时也提高了传统商业活动的效率,带来了提高通信速度、节省潜在开支和提高服务质量等优点。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诚信,推动了无现金生活的发展。本地生活领域(O2O)的发展,给门店商家和门店顾客都带来极大的便利,对门店商家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推广产品,并且还可以在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收集用户反馈;对顾客来说,顾客可以通过平台提高吃喝玩乐的质量,甚至是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丰盛的餐品。
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推广,不仅线上门店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结算,线下的大多数门店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结算,目前,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的场景,都是通过扫码、转账等方式完成交易。比如,顾客在餐饮门店进行就餐的过程中,到店后点餐下单,就餐结束后顾客需要到收银台进行扫码支付,或者,由餐饮门店的服务人员手持收银终端到顾客所在餐桌进行买单;然而,目前的结算方式不仅需要门店付出大量的人力或者物力成本,特别是在就餐高峰期,顾客还需要在收银台进行排队等待,或者等待服务人员到餐桌买单,支付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装置,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支付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
建立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用户在服务场所的订单的对应关系;
判断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服务场所后是否存在尚未支付的订单,若是,基于所述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
可选的,所述判断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服务场所后是否存在尚未支付的订单,采用如下方式实现:
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内,若是,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在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内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若尚未支付,检测所述用户是否离开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若检测到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执行所述基于所述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步骤;若检测到所述用户尚未离开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执行所述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在所述服务场所的范围内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子步骤。
可选的,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身份标识信息、用户信用体系。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步骤执行前,执行如下操作:
判断所述身份标识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的账户余额是否大于所述订单记录的消费金额,若是,执行所述基于所述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账户对所述订单进行支付步骤;若否,生成针对所述订单的进行支付的提醒消息。
可选的,所述生成针对所述订单的进行支付的提醒消息子步骤执行后,执行如下操作:
判断所述订单在预先设置的支付时间阈值范围内是否完成支付,若否,执行如下操作:
将所述订单作为异常订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口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口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07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