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7541.5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健;张谊;罗宏;李刚;李鹏;杨珊珊;杜洪伍;吴素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 |
主分类号: | C25C7/02 | 分类号: | C25C7/02;C25C1/10;C25C1/16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9 | 代理人: | 杨云 |
地址: | 550002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阳极 铅合金 主板 阳极导电梁 导电铜排 铜板 电解锰 阳极板 导电性能 电解效果 电解效率 一体浇铸 吊装孔 焊接口 流通孔 方孔 通孔 焊接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导电梁(2)、铅合金阳极主板(5)以及导电铜排(6),铅合金阳极主板(5)与阳极导电梁(2)为一体浇铸;铅合金阳极主板(5)里含有厚度为2‑3mm的夹心铜板(8),夹心铜板(8)与导电铜排(6)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夹心铜板(8)和导电铜排(6)以及焊接口(7)完全埋在铅合金阳极主板(5)里面;阳极导电梁(2)与铅合金阳极主板(5)之间中部设置通孔作吊装孔(3);铅合金阳极主板(5)上设置若干方孔作为流通孔(1)。本发明不仅重量较轻、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很高外,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电解效果和电解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用阳极板,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阳极板是电解锰、电解锌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由铅钙、铝、 银、锡按一定比例混合,另加入微量稀土元素,经熔解、混合、浇铸、冷压、 剪切、冲压成形制作,其厚度通常为7mm-10mm,防腐性能好。现有阳极板主要由导电梁的过渡段和主板焊接构成,焊接区渣滓较多,导电性差,腐蚀较快,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开裂,导致导电性急剧下降,在主板腐蚀到一定厚度时便开始变形和脱落,导致烧板和失效,寿命较短。见图3,传统阳极板存在焊接区,即过渡区与主板之间,焊接区强度低,导电率低,是阳极板最为薄弱的环节。
针对上述不足,需要对现有阳极板结构进行改进,大副提高电解效果和效率,同时提高三相区耐腐蚀性,提高整板强度,延长寿命周期,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电解锰和电解锌阳极板,两者在成分上略有差别,一般电解锌阳极板较电解锰阳极板大,电解锰板现在也在向大板发展,但还是没有电解锌阳极板大,电解锰阳极板对流通孔要求要严格得多,在阳极板里镶嵌铜板,提高导电性能是两种极板都需要的,复合阳极研究是现在阶段研究的热点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及其制作方法,该阳极板不仅重量较轻、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很高外,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电解效果和电解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导电梁2、铅合金阳极主板5以及导电铜排6,铅合金阳极主板5与阳极导电梁2为一体浇铸;铅合金阳极主板5里含有厚度为2-3mm的夹心铜板8,夹心铜板8与导电铜排6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夹心铜板8和导电铜排6以及焊接口7完全埋在铅合金阳极主板5里面;阳极导电梁2与铅合金阳极主板5之间中部设置通孔作吊装孔3;铅合金阳极主板5上设置若干方孔作为流通孔1。
所述阳极导电梁2和铅合金阳极主板5之间的过渡区4为平滑过渡,不再有焊接区。
所述铅合金阳极主板5的浇铸厚度为12mm-15mm,经压力机压延后厚度为7.0mm-9.0mm。
所述吊装孔3设置达70mm*200mm。
所述流通孔1设置为5排9列。
上述新型夹心电解锰阳极板的制作方法,先将夹心铜板8与导电铜排6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将铅合金阳极主板5与阳极导电梁2浇铸在夹心铜板8与导电铜排6外面形成一体,使夹心铜板8和导电铜排6以及焊接口7完全埋在铅合金阳极主板5里面;铅合金阳极主板5的浇铸厚度为12mm-15mm,经压力机压延后厚度为7.0mm-9.0mm;阳极导电梁2和铅合金阳极主板5之间经压力机压延后的过渡区4为平滑过渡,再在阳极导电梁2与铅合金阳极主板5之间中部冲孔设置吊装孔3;最后在铅合金阳极主板5上冲孔设置5排9列的流通孔1,剪边修孔即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阳极板主板与阳极导电梁一起浇铸出来,故不存在焊接区,消除了阳极板最为薄弱的环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未经贵州省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75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