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解酒护肝丸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3209.1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3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钟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莉华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8 | 分类号: | A61K36/8998;A61K9/20;A61P39/02;A61P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岳兵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酒护肝 醒酒 头痛 麦芽 西洋参 薄荷 腹胀 头昏 茯苓 中医药物 山楂 决明子 丹参 白芍 柴胡 陈皮 腹痛 葛根 葛花 和胃 泽泻 饮酒 腹泻 绿豆 恶心 呕吐 | ||
本发明涉及解酒护肝丸,属于中医药物的技术领域,其原料由葛根、葛花、绿豆、山楂、麦芽、柴胡、薄荷、决明子、白芍、陈皮、茯苓、泽泻、三七、丹参、西洋参组成。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解酒护肝丸对肝和胃有保护作用,使服用者达到饮酒后不易醉;不易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醒酒时间较以前快的效果,具有明显的醒酒作用,且有效减缓了头昏、头痛、胃难受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物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喝酒是我国人民常有的应酬和保健现象,酒精中毒俗称醉酒,酒精(乙醇)一次饮用大量的酒类饮料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酒精中毒是由遗传、身体状况、心理、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就个体而言差异较大,每个人的酒量各不同,酒精进入人体后,肝脏就得忙碌起来,首先将乙醇先转化为乙醛,最后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这个过程需要多种酶和维生素的参与,这些过程都是在肝脏中进行的,所以实际上,醉酒的是肝的解酒能力解不了喝过了量的酒。
酒精对人体各器官的危害性很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快和最直接反应出来的是头痛、头晕、神志不清和呕吐等症状,人们在喝酒时最关心的是能消除这些症状的出现,所以要服用含有镇静药、激素等类物质,以求感觉上能舒服一些。实际上这些物质是通过麻痹神经系统,使之镇静、麻木,以达到让醉酒者表面上显得清醒的效果,但药效过后,醉意又会再现,且身虚、精力不集中,更重要的是,体内的酒精仍然存在,而且继续起着伤害人体地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工作需要而饮酒过量,有的还会形成醉酒,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可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喝酒直接伤肝,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脏伤了后,视力必然下降,身体解毒能力也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病和肿瘤。
2、喝酒伤胃,消化不好,体质就差,也容易感染其他病。
3、喝酒还会伤害心脏、脾脏、胰腺,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病,中风和胰腺炎。
4、喝酒会伤肾,造成前列腺炎,影响性功能。
5、喝酒伤神经,经常酗酒的人会产生对酒的依赖性,脾气变得暴躁、不安。
6、喝酒伤害容貌,经常喝酒的人容貌枯槁、憔悴,皮肤也容易衰老。
近年来,已有不少解酒的医药保健食品、饮料和药物的报导和产品的上市,如公开号CN1058907A专利申请采用枳椇子、五味子、葛根配制的“解酒保肝口服液”;公开号CN1238036C专利申请以葛根、枳椇子、陈皮、山碴、玉米须、茯苓配制的“一种纯天然解酒护肝冲剂”。但不同配方的解酒制品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目前市场上虽有各式解酒醒酒之产品,但功效甚微,效果也欠佳。但多数产品存在适应症较多,治疗范围广,疗效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等缺点。而且许多产品只对预防醉酒有效,醉酒后服用则效果不佳;或只注重保肝护肝,对饮酒后较高的血醇浓度无迅速而明显的改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解酒护肝丸,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解酒护肝效果不佳,或只能预防醉酒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了解酒护肝丸,其由以下组分质量配比的原料:葛根20-30、葛花15-30、绿豆15-30、山楂20-30、麦芽20-30、柴胡6-20、薄荷6-15、决明子20-30、白芍10-30、陈皮6-15、茯苓20-30、泽泻10-20、三七6-15、丹参20-30、西洋参6-20组成。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为:葛根:归脾、胃经;可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葛花:归脾、胃经;善解酒毒,醒脾和胃;适宜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症。
绿豆: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常用于暑热烦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莉华,未经钟莉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32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