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心肌缺血药物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1679.4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5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宝峰;许超千;王宁;张勇;杜智敏;吕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225 | 分类号: | A61K31/225;A61P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马鑫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素 琥珀 酰酯类 化合物 制备 心肌 缺血 药物 中的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心肌缺血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所述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R为C1‑5烷基)。通过对实验心肌梗死大鼠和小鼠进行药理实验,证实本发明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安全性好、用药简单方便、原料价格低廉易得、便于运输与保存的优点,本发明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抗心肌缺血化合物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及其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16年)指出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主要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人,现有患者至少200万人。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弥漫性心肌细胞纤维化,最终使细胞死亡。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是引起心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电生理异常、严重的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对心脏造成严重损伤。
临床上心肌缺血的常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及溶血栓等药物,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开发有效的、安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黄素(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存在于大黄属、蓼属、鼠李属的根茎和番泻叶中的主要有效单体,属植物型药物。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对大黄素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黄素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菌抗炎、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提高免疫、保护肝肾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大黄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且毒副作用小。但由于大黄素生物利用度较低,雄性SD大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5%,在雌性中仅为5%,本发明公开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是对大黄素进行了结构改造,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旨在观察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发现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具有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抗心肌缺血化合物及其用途。本发明所提供的化合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安全性好、用药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便于运输与保存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的抗心肌缺血化合物为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其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其中,R为C1-5烷基。
其中,优选的,所述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为大黄素琥珀酰乙酯。
所述的新的抗心肌缺血化合物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利于生物体吸收,利于提高口服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对实验混合型高脂血症大鼠、小鼠进行药理实验,证实本发明的抗心肌缺血化合物大黄素琥珀酰乙酯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且抗心肌缺血作用明显优于大黄素。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心肌缺血药物中的用途。
其中,优选的,所述的药物具有增加缺血心脏的心脏功能,表现为增加缺血心脏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此外所述的药物具有减小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和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作用。
其中,优选的,将所述的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加入制剂成型所需的辅料制备成胶囊剂、片剂、粉剂、颗粒剂、缓释剂、注射剂或其他制剂。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所述的药物的有效成分为大黄素琥珀酰酯类化合物。优选的,所述的有效成分为大黄素琥珀酰乙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16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