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3943.X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7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汤仁山;张科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特朗电子(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0 | 分类号: | G05D23/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伟文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市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电器 供水控制系统 过零检测 继电器控制模块 电机控制模块 过零检测模块 水流检测模块 温度检测模块 控制继电器 控制芯片 通断电 开关电源模块 电压过零点 继电器触点 电性连接 复位模块 供电电压 供水系统 晶振模块 烧录模块 使用寿命 过零点 加热管 供水 | ||
1.一种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包括有控制芯片、复位模块、晶振模块以及烧录模块;所述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复位模块、晶振模块以及烧录模块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开关电源模块、过零检测模块、继电器、继电器控制模块、加热管、电机控制模块、电机,温度检测模块以及水流检测模块;其中,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市电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低压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高压输出端与所述过零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作用在于将市电转换为直流低压电和直流高压电;
所述过零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过零检测模块的作用在于采集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整流后直流高压输出端电压信息,判断出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高压零点;
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公共端与市电火线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常开端串联市电零线后与所述加热管电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信号控制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作用在于通过继电器控制所述加热管的供电电源的通断;
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和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供电电源的通断;
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水温;
所述水流检测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水流速度;
所述复位模块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复位操作,所述晶振模块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工作频率,所述烧录模块为所述控制芯片提供程序录入操作,所述开关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工作电压;所述控制芯片先控制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和水流检测模块采集水温和水流速度,然后根据系统预设温度,控制所述过零检测模块对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整流后直流高压输出端电压进行检测,判断出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高压零点,然后通过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和继电器控制模块调整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在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高压零点瞬间通过所述继电器断开所述加热管的工作电源,从而达到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恒温供水控制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还包括有显示控制模块,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显示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还包括有报警控制模块,所述报警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报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继电器过零检测的供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检测模块包括有电阻R10、R11、R30、R31、R32、R33、R34、R35、电容C19、C20、C21、三极管Q2、Q3以及光耦芯片PQ1;所述光耦芯片PQ1的A端串联电阻R30后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直流高压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光耦芯片PQ1的K端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光耦芯片PQ1的C端与电源5V端电性连接,所述光耦芯片PQ1的E端依次串联电阻R32和R31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支路串联电阻R10后与电源5V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支路串联电阻R34后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支路串联电容C20后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支路依次串联电阻R33和电容C19后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支路依次串联电阻R33和R31后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支路串联电阻R11后与电源5V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二支路串联电阻R35后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支路串联电阻R35和电容C21后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特朗电子(广东)有限公司,未经奥特朗电子(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394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