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透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2542.2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9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苗永卫;王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德迈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K13/02;C08K5/5419;C08K5/42;C08K3/22;G02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透镜 制备 耐磨性 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 偶氮二异丁腈 碳酸二苯酯 二氧化钛 磺酸内盐 耐腐蚀性 汽车车灯 透镜技术 有机溶剂 苯乙烯 二甲基 扩散剂 透光性 重量份 酰氧基 双酚A 丙烷 乙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透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汽车车灯透镜技术领域,旨在解决提高塑料透镜耐磨性的问题。该种塑料透镜,按重量份数计,其原料包括:双酚A 120‑128份、碳酸二苯酯93‑99份、二氧化钛25‑29份、扩散剂5‑9份、苯乙烯45‑49份、偶氮二异丁腈0.09‑0.13份、3‑[N,N‑二甲基‑[2‑(2‑甲基丙‑2‑烯酰氧基)乙基]铵]丙烷‑1‑磺酸内盐1.2‑1.6份、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3.6‑4.8份、有机溶剂360‑400份。制备得到的塑料透镜的表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透光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灯透镜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塑料透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材料主要分为光学玻璃、光学塑料和光学晶体三大类,其中光学塑料是指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能,可以用来制造光学零件的一类有机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玻璃相比,塑料具有轻量、不易开裂的优点,因此,作为透镜的原材料被广泛使用。
其中,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种无定型的热塑性塑料,聚碳酸酯无色透明,在透镜领域广泛使用。
聚碳酸酯有以下性质:密度为1.20-1.22g/cm3,无色透明、无毒、无味、透光率可达到90%,折射率为1.5869,被誉为“透明金属”;在普通使用温度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在热塑性塑料中名列前茅,强度接近玻璃纤维增强的酚醛或不饱和树脂,呈延性断裂;尺寸稳定性好,耐蠕变性能优于尼龙及聚甲醛;线性膨胀系数低,线膨胀率为3.8×10cm/℃,而且加入玻璃纤维后能够降低1/3;100℃以上长时间热处理,刚性稍有增加,弹性模量、弯曲强度、拉伸强度也随之增加,但是抗冲击值有所降低;在100℃以上进行退火处理,可消除内应力;聚碳酸酯的玻璃化温度为149℃,长期使用温度为130℃,脆化温度为-100℃,具有良好的耐寒性,同时热变形温度在135-145℃之间,具有良好的热塑性。
但是,聚碳酸酯本身具有较大的缺点,聚碳酸酯表面的耐磨性欠佳,耐溶剂性差,当用于汽车尾灯处的透镜时,透镜表面较容易出现磨损以及腐蚀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透镜,制备得到的塑料透镜的表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透光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透镜的制备方法,制备塑料透镜的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钛以及聚苯乙烯,能有效提高塑料透镜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透光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塑料透镜,按重量份数计,其原料包括:双酚A 120-128份、碳酸二苯酯93-99份、二氧化钛25-29份、扩散剂5-9份、苯乙烯45-49份、偶氮二异丁腈0.09-0.13份、3-[N,N-二甲基-[2-(2-甲基丙-2-烯酰氧基)乙基]铵]丙烷-1-磺酸内盐1.2-1.6份、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3.6-4.8份、有机溶剂360-400份。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为20-30nm。
优选的,所述3-[N,N-二甲基-[2-(2-甲基丙-2-烯酰氧基)乙基]铵]丙烷-1-磺酸内盐与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的质量比为1:3。
优选的,所述扩散剂为硬脂酸单甘油酯或三硬脂酸甘油酯。
优选的,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醇或乙二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所述塑料透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塑料透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二氧化钛、扩散剂、3-[N,N-二甲基-[2-(2-甲基丙-2-烯酰氧基)乙基]铵]丙烷-1-磺酸内盐、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加入有机溶剂中,40-44℃条件下均匀搅拌5-5.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德迈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德迈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25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