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0694.9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8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兴海;肖建如;龚海熠;张丹;许炜;吴志鹏;矫健;袁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部 假体 固定孔 承载式 竖部 重建 假体主体 上端 颈椎 下端 配合 海绵状微孔 传统方式 垂直连接 对称设置 体表面具 左右两侧 骨融合 配合孔 斜向上 寰枢椎 移位 并发症 承托 枢椎 通孔 枕颈 寰椎 下沉 切除 邻近 贯穿 | ||
本发明涉及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配合部,所述假体主体包括横部、竖部,所述竖部设置在所述横部的下端中部,并与所述横部垂直连接,所述横部设有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横部的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孔为斜向上的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所述横部的前端与所述横部的上端,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孔。其优点在于,利用承载式固定方式,使假体能够进行寰枢椎切除后的枕颈重建,解决了传统方式仅能进行枢椎以下重建的问题;假体上端与寰椎前弓或颅底接触面较大,形成有效的承托,避免出现下沉移位等远期并发症;假体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利于假体与邻近骨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脊柱内固定重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
背景技术
人的颈椎由七节椎骨组成,其中,最上面与颅底相连的两节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寰枢椎与人的头颅之间,如三角形尖顶上面放置一个圆球,使头颅可以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但是也使寰枢椎成为颈椎中最不稳定、最脆弱的支点。此外,寰枢椎的横突孔内有为脑基底部供血的最大动脉分支—椎动脉。
颈椎肿瘤中有多种累及椎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需要切除病变椎体。在病变节段椎体切除后,需要进行内固定重建,以达到支撑的作用。
但是在进行椎体重建时,通常的做法是利用钛网+钛板重建,将钛网置于手术切除区域,于钛网前方放置钛板,固定于手术切除区域上下邻近椎体,并采用螺钉进行置钉操作。这种重建方式仅能进行枢椎以下颈椎的重建,且钛网接触面小,易出现下沉移位等远期并发症。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用于寰枢椎的颈椎重建假体,可以增加假体与颈椎的接触面,形成有效的承托,且利于骨长入的承载式上颈椎重建方法,而目前关于这种颈椎重建假体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配合部,所述假体主体包括横部、竖部,所述竖部设置在所述横部的下端中部,并与所述横部垂直连接,所述横部设有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横部的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孔为斜向上的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所述横部的前端与所述横部的上端,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孔。
优选的,所述横部呈“一”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T”字型。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所述横部呈“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Y”字形。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右两端向下凸起,所述横部呈倒“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个”字形。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端、右端以及中部向上凸起,所述横部呈“W”字形。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的前缘和/或后缘为抛光表面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为实心假体。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为空心假体,所述假体主体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
优选的,所述横部和所述竖部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与所述配合部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部与所述竖部为组配式连接,所述横部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竖部与所述配合部为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配合部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下端、所述竖部的上端、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的上端的形状为非圆形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06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颈椎间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度可调节的椎间固定融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