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7597.4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3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山冈道明;作田雅芳;吉原爱仁;长谷笃宗;吉村知记;明法寺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通过与上套筒一体移动的滑动部件与下套筒和支承部件间形成摩擦滑动,来吸收出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载荷,且结构简单,振动刚度高。下套筒(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上套筒(7)。支承下套筒(8)的支承部件(17)具有固定于车体(13)的被固定部(24)。出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由冲击吸收机构(SA)吸收。冲击吸收机构(SA)具有与上套筒(7)一体移动并且在出现二次碰撞时相对于支承部件(17)摩擦滑动的第二滑动部件(50)。第二滑动部件(50)具有由支承部件(17)和下套筒(8)夹持的被夹持部(53)和在比被夹持部(53)接近被固定部(24)的位置处与下套筒(8)和支承部件(17)这两者接触的传递部(5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下套筒(外柱)中内嵌有以能够伸缩调整的上套筒(内柱)的转向装置。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下套筒受在车体固定的支承部件支承,并通过伸缩调整来调整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在轴向上位置。在车辆碰撞中出现二次碰撞时,产生冲击载荷,但借助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摩擦滑动的阻力,使得该冲击载荷得到吸收。
在日本特开2004-17908号公报的转向装置中,金属制环被压入上套筒的外周面。在出现二次碰撞时,在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形成了摩擦移动后,金属制环与下套筒碰撞。之后,借助与在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形成摩擦滑动时的阻力和上套筒相对于金属制形成环摩擦滑动时的阻力之和相当的载荷,使得冲击载荷得到吸收。
然而,在出现二次碰撞时,为了进一步保护驾驶员,近年来,要求能够在刚发生二次碰撞之后就充分地吸收冲击载荷的转向装置。日本特开2004-17908号公报中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在出现二次碰撞时,在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形成了摩擦移动后,金属制环与下套筒碰撞。这种情况下,在刚发生二次碰撞之后,仅借助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摩擦滑动的阻力,使得冲击载荷得到吸收。因此,可能无法从刚发生二次碰撞之后就开始充分地吸收冲击载荷。
因此,提出了构成为与上套筒一体移动的滑动部件在出现二次碰撞时相对于下套筒和支承部件摩擦滑动的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在出现二次碰撞时,在上套筒相对于下套筒开始摩擦滑动的同时,下套筒和支承部件相对于滑动部件形成摩擦滑动。即,从刚发生二次碰撞之后,就开始同时使用两种摩擦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发生二次碰撞之后,充分地吸收冲击。
这里,在转向装置中,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等情况下,车体所产生的振动依次经由支承部件和下套筒传递到上套筒。若在振动的传递路径上存在刚度低的部分,则针对振动的刚度(振动刚度、单位振动振幅大小的助振力等的大小)降低,上套筒容易形成振动。若上套筒振动,则与上套筒连接的转向操纵部件振动,从而车辆的操作性降低。
在之前说明的构成为具有滑动部件的转向装置中,在下套筒与支承部件之间夹设有滑动部件。因此,从车体传递到支承部件的振动经由滑动部件传递到下套筒。在构成为具有滑动部件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充分确保由下套筒和支承部件相对于滑动部件形成的摩擦所产生的阻力,需要在支承部件的较易挠曲(刚度较低)的部分与下套筒之间夹设滑动部件。在支承部件的刚度较低的部分与下套筒之间夹设滑动部件的情况下,振动经由支承部件的刚度较低的部分传递到下套筒。由此,由于下套筒和上套筒容易振动,因此振动刚度有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针对通过与上套筒一体移动的滑动部件相对于下套筒和支承部件形成的摩擦滑动来吸收出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转向装置,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振动刚度的转向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75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自主车辆的转向柱组件
- 下一篇:一种转向机摩擦控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