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神经再生修复脊髓损伤的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多因子综合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26426.X | 申请日: | 2018-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9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 发明(设计)人: | 程黎明;汪世龙;朱融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L27/02 | 分类号: | A61L27/02;A61L27/5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 地址: | 20006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 生物因子 综合体系 修复 层状双氢氧化物 脊髓损伤模型 神经损伤修复 电生理信号 离子交换法 合成纳米 模型小鼠 神经环路 时间推移 损伤区域 填充材料 电生理 共孵育 行为学 横断 吸除 小鼠 摇床 制备 应用 沉淀 恢复 损伤 重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神经再生修复脊髓损伤的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多因子综合体系,制备方法:1)合成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2)采用离子交换法,在4度条件下,将10mg CL1和200~2000ng的生物因子低速摇床共孵育2小时,离心后取沉淀,既得;所述生物因子为NT3、VEGF或bFGF。实验显示,该材料‑因子体系对横断吸除脊髓损伤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具有显著的恢复作用,对模型小鼠的电生理行为具有显著恢复作用,并随着时间推移,电生理信号增强,说明可以重建损伤区域的神经环路。本发明首次将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损伤填充材料,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促进神经再生修复脊髓损伤的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多因子综合体系。
背景技术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全球呈现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和低龄化的“三高一低”的局面,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医学难题。脊髓损伤患者以青壮年为主,高发年龄段集中在18-32岁,脊髓损伤后劳动能力几乎完全丧失,往往严重致残。据统计我国脊髓损伤发病率为18-60人次/百万人/年,现有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超过200万,每年新增10-14万人。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康复费用高昂,美国每年仅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花费就超过60亿美元,我国每年花费超过几百亿人民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目前,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修复、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以及现代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但尚未取得理想的疗效,其主要原因在于损伤后有效的神经再生和神经环路重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因子调控与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的进展为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多种功能材料被应用到脊髓损伤修复中。早在2002年,瑞典大学的Kellerth 等最早利用聚羟基丁酸酯(PHB)复合海藻酸盐及纤维蛋白作为支架治疗小鼠脊髓损伤,研究发现该支架能够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此后,不断有学者展开仿生支架的三维结构及生物相容性微环境改造,以满足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的需求。2011年,葡萄牙Coimbra大学的Ferreira等报道,纳米材料聚乙烯亚胺搭载维甲酸能够促进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2013年,美国California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chaffer等将ephrin-B2的胞外结构域与透明质酸共轭结合形成多价配位,所得纳米材料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中的信号传导,提高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能力。目前国内外也有多项用于干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获得专利,包括壳聚糖类(US20110093020;US9180166)和胶原类(US9205106;US8828433)。以上成果均表明,优化并设计适合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的纳米材料,以满足促进神经环路重建所需要的微环境,在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研究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同济医院,未经上海市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64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