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掺镍渣预拌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4610.0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3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仓定龙;侯贵华;陈佳男;高峰;陈龙;成辉;仓东婷;成海翔;徐嵘;仓东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市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仓定龙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02;C04B18/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科名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8 | 代理人: | 陈朝阳 |
地址: | 22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镍渣 粗镍 制备 混凝土 掺合料 破碎 破碎机 预处理 常规混凝土 混凝土产品 混凝土原料 氧化镁矿物 浸入 水化 饱和石灰 收缩性能 原料混合 粗骨料 粗集料 细骨料 细集料 重量份 烘干 分级 粉磨 捞出 粒径 水中 细粉 收缩 水泥 替代 | ||
一种全掺镍渣预拌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镍渣的预处理:将镍渣倒入破碎机内进行破碎;再将破碎后的镍渣按粒径进行分级,将细粉再粉磨得到镍渣粉;步骤二)将镍渣粉、较粗镍渣和粗镍渣分别浸入到饱和石灰水中1~6天,捞出烘干待用;步骤三)混合:将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水泥190‑210份,水170‑180份,镍渣粉150‑170份,较粗镍渣800份,粗镍渣1050份。本发明用镍渣制成了混凝土的掺合料、细骨料和粗骨料,全部替代常规混凝土中的掺合料、细集料和粗集料,显著的降低混凝土原料成本。利用镍渣中存在的氧化镁矿物,在水化的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Mg(OH)2,造成一定体积的增加现象,可制备出收缩性能良好乃至不收缩的混凝土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掺镍渣预拌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镍渣是冶炼镍合金时形成的一种工业废渣,以冶金过程中每生产1t镍排放约20-30t的镍渣量计算,仅2016年全国产生的镍渣就达到3000-4000t,大量的镍渣被就近堆放在冶炼工厂的露天场地上,占用土地,引发环保和健康问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有效的镍渣处理再利用的途径。杨鼎宜,李浩等采用镍渣粉和粒径较大的镍渣砂分别部分取代水泥和砂,制备成高强耐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达到C40标准 [杨鼎宜, 李浩. 一种镍渣混凝土, CN104030633A[P]. 2014.][ 杨鼎宜, 李浩. 一种利用镍渣粉和粉煤灰复掺制备混凝土的方法:, CN104556921A[P]. 2015.][ 杨鼎宜, 李浩. 一种掺镍渣的耐磨混凝土:, CN104478368 A[P]. 2015.],但未见用镍渣经过预处理,且全部代替混凝土中掺合料、集料(砂子、石子)制备混凝土的文献报导。
传统混凝土生产中的细骨料(砂子)和粗骨料(石子)的表面基本没有水化活性,仅作为混凝土的填充料和骨料,在拌合成型过程中几乎不与水泥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传统混凝土中各组分界面过渡区粘结力较差。而镍渣具备一定的化学活性,对其进行活化预处理改性,可提高其水化活性,再按照镍渣的不同粒径分别全部代替混凝土中的掺和料、砂子、石子进行混凝土拌合,可有效提高混凝土各相间界面之间的粘结力,从而提高混凝土整体的机械强度。
通常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硬化收缩是其严重的缺点,它会导致水泥不宜制成超长构件,水泥构件产生微裂缝等问题,进而严重限制了水泥的使用范围。镍渣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MgO,含一定量的氧化镁矿物,在后期水化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Mg(OH)2,造成一定体积的增加现象。因此利用该体积增加的原理,对混凝土构件的收缩进行控制,可制备出收缩性能良好乃至不收缩的混凝土产品。
发明内容
一种全掺镍渣预拌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镍渣的预处理将镍渣倒入破碎机内进行破碎;再将破碎后的镍渣按粒径进行分级:
细粉 粒径≤0.15
较粗镍渣 粒径0.15mm~5mm
粗镍渣 粒径≥5mm
将细粉再粉磨得到镍渣粉;
步骤二)将镍渣粉、较粗镍渣和粗镍渣分别浸入到饱和石灰水中1~6天,捞出烘干待用;
步骤三)混合:将如下重量份的重量份的原料混合:水泥190-210份,水170-180份,镍渣粉150-170份,较粗镍渣800份,粗镍渣1050份。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步骤一)中镍渣粉的比表面积为400m2/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市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仓定龙,未经盐城市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仓定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46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