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生物质制备高含氮多孔炭材料的方法、产品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124440.6 | 申请日: | 2018-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3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汉平;陈伟;陈应泉;杨海平;王贤华;邵敬爱;张雄;杨晴;张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2/324 | 分类号: | C01B32/324;C01B32/348;C01B32/342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王世芳;李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气 含氮多孔炭 活化剂 生物质 空穴 活性含氮 制备 应用 生物质废弃物 含氮官能团 生物质粉碎 电极材料 孔隙结构 快速热解 制备过程 氮元素 氮原子 热解炭 炭骨架 吸附剂 氧化物 富集 焦炭 刻蚀 吡咯 催化剂 占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高含氮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及、产品及其应用,制备过程如下:将生物质粉碎干燥后,与活化剂均匀混合后在氨气气份下进行快速热解,活化剂与生物质废弃物反应刻蚀炭骨架形成发达孔隙结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空穴,氨气中的氮原子快速占据空穴,形成丰富的活性含氮官能团(吡啶‑N、吡咯‑N、季‑N和吡啶‑N‑氧化物),进而富集大量氮元素于热解炭中;且氨气自身作用、活化剂与氨气的协同作用,也会促进焦炭孔隙和含氮官能团的形成,最终形成具有丰富活性含氮官能团的功能型高含氮多孔炭材料,其在催化剂、吸附剂、电极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实现了生物质的高附加值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高含氮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它不仅有望取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还可以用来制备大量的化学品。生物质经过简单的热解可以得到生物炭材料,其可用于土壤改良,包括碳封存、土壤肥力改良、污染治理等。但是由于生物炭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及不够发达的活性官能团,很难加以高附加值利用。然而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活化改性处理,则可以得到具有发达孔隙特性及丰富活性官能团的功能型炭材料,可以应用于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气体的分离与存储,催化剂等领域。
引入活性官能团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引入杂原子进行生物炭结构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引入氮原子进入生物炭骨架中,形成功能型掺氮炭材料。由于含氮官能团的存在,掺氮炭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阴离子吸附能力、良好的热稳定性、很好的酸性气体的吸附能力等,这使得其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但目前的掺氮炭材料的制备工艺往往需要活化、掺杂改性等多步复杂的操作过程,使得掺氮炭价格较高,难以广泛应用,且掺氮炭中的含氮量很难精确的控制,难以得到较高含氮量的掺氮炭材料。
因而,亟需寻找一种利用生物质简单、廉价、高效地制备功能型的高含氮且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多孔炭材料,以满足国内的大量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高含氮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利用活化剂与生物质反应刻蚀炭骨架形成发达孔隙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空穴,氨气中的氮原子快速占据空穴,从而富集大量氮元素于热解炭中,得到功能型高含氮多孔炭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高含氮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生物质废弃物粉碎至小于120目的颗粒后干燥处理;
S2:将步骤S1中的生物质废弃物与活化剂按质量比1:4~20:1充分混合,在氨气与惰性气体共同存在的气氛下对混合物进行富氮热解反应,活化剂与生物质废弃物反应刻蚀炭骨架形成发达孔隙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空穴,氨气中的氮原子快速占据空穴,形成丰富的活性含氮官能团,从而富集大量氮元素于热解炭中;
S3:将步骤S2得到的热解炭进行酸洗,然后用过量的去离子水过滤冲洗至滤液成中性,干燥后得到具有丰富活性含氮官能团的功能型高含氮多孔炭材料。
本发明以上发明构思的原理是:生物质在富氮热解过程中,活化剂与生物质废弃物反应刻蚀炭骨架形成发达孔隙结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空穴,氨气中的氮原子快速占据空穴,形成丰富的活性含氮官能团(吡啶-N、吡咯-N、季-N和吡啶-N-氧化物),进而富集大量氮元素于热解炭中;且氨气自身也会与生物质反应,进一步的扩孔和富集氮于焦炭产品中;另外活化剂与氨气同时存在时,还具有协同作用,促进焦炭孔隙和含氮官能团的形成,从而最终形成具有丰富活性含氮官能团的功能型高含氮多孔炭材料,其在催化剂、吸附剂、电极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实现了生物质的高附加值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生物质为竹屑、椰壳、稻壳、玉米秆、麦秆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44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