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16456.2 申请日: 2018-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8333376A 公开(公告)日: 2018-07-27
发明(设计)人: 过伟峰;李建香;刘云芳;袁梦果;顾恒;袁园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3/74 分类号: G01N33/74;A61K49/00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唐循文
地址: 210023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脑出血 凉血 互动 治疗 血脑屏障通透性 肠道平滑肌 动力功能 脑肠肽 脑损害 脑血肿 脑组织 收缩力 行为学 肠道 大鼠 灌胃 排便 泻下 激素 检测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它是应用具有通脏泻下作用的凉血通瘀方灌胃治疗脑出血大鼠,通过检测其肠道动力功能(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脑损害指标(行为学评分、脑血肿大小、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肠共有激素(脑肠肽)指标,证实凉血通瘀方可通过调节脑肠互动治疗脑出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属于中医药 实验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30%,急性期病死率约 30-40%,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病。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优越性。

1.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脑出血瘀热阻窍学说,创制凉血通瘀方

中风急性期常见阳明热结腑实证,通腑泻热是其治疗常法,通过“釜底抽薪”,令腑气 一通,往往神清气明,病情逆转。

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脑出血瘀热阻窍学说。认为本病系火热毒邪 壅于血分,瘀热搏结,气火上冲,迫血上涌,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同时因脑中蓄血,郁而 化热,络热血瘀,进一步损害脑元。据此,确立凉血通瘀法,创制凉血通瘀方治疗,功效凉 血散瘀、通腑泻热。方以熟大黄、水牛角为主药,熟大黄通腑泻热逐瘀,对于中风急性期之 邪实证,不管是否有腑实证候,均可应用,剂量因病情而定,以下为度,达到“上病下取,以下为清”,予邪出路的目的;水牛角清热凉血,热清血自凉、血凉热自清。生地滋阴养血、凉血清热,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散瘀,既可阻断血中之热煎熬成瘀,又可防瘀热生风化痰。石菖蒲芳香走窜,引药上行以达巅顶。通下瘀热,顺降气血,给邪以出路,是凉血通瘀方的主要功效特点。

前期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经168例观察,证实可减轻急性脑出 血患者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总有效率88.0%,优于单纯西医 内科常规治疗组(169例)的77.5%(p<0.05)。

2.从脑肠互动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引起关注

大脑与肠腑密切相关,中风发病后精明之腑受损,神明受扰,大肠传化失司,糟粕蓄积, 难以排出,浊气不降,上逆为患,扰乱清明,损伤脑窍。通腑泻热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其治疗作用有三:一是通降阳明,直折肝阳暴逆;二是上病下取,引导血热下行;三是借泻 下之力,祛瘀化痰,推陈致新,使暴涨之风火痰瘀有其出路。如《内经》言:“一窍通则诸窍皆通,大官通则百官皆通”,说明腑气一通,则五脏“诸窍”、“百官”皆通。现代研究 表明可以增加胃肠蠕动,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清除肠道有害物质,避免氨类吲哚内毒素 进入血循环;改善脑肠肽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

近年来,脑-肠轴的发现为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生理 解剖学基础,基于脑肠互动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王永炎等认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 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疗效机制主要应从调节脑-肠轴、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吴犀翎 等认为腑实便秘关乎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转归预后,脑肠肽中胆囊收缩素(CCK)的改变 为研究探讨胃肠道与脑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3.脑-肠轴是脑肠互动的重要桥梁

脑-肠轴是实现脑与胃肠道系统关联的枢纽,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 系统(ANS)和肠神经系统(ENS)等结构,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是临床从脑治肠及从肠调节脑功能的基础。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脑居巅顶之上,内聚精微,藏而不泄;肠居人体之下,传化糟粕,泄 而不藏。中风后脑髓受损,脑主神明失职,大肠传化不能,糟粕蓄积,浊气上逆,扰乱清明。 现代医学分析脑居颅内,与脊髓相连,通过椎管、椎间孔与腹腔相互影响,大便不通引起肠 蠕动下降,腹腔压力升高,导致颅内压升高;大便传导障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血液有害 物质蓄积,破坏脑内环境稳定,加重脑功能障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64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