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15117.2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7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戎贵文;郑青辉;倪欢;肖柏青;赵海霞;赵一蔚;黄家伟;左言磊;李师伟;肖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道 鱼类 游泳能力 过道 内翼 外翼 水利水电工程 底板 水动力条件 生态领域 水流条件 水深变化 偏转板 适宜性 开度 竖缝 建筑物 | ||
1.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包括鱼道外翼墙(1)、鱼道底板(15)和若干个鱼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鱼道外翼墙(1)垂直固定于所述的鱼道底板(15)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鱼道外翼墙(1)内壁随机布置着若干块人造卵石(3);
所述的鱼道单元位于两堵鱼道外翼墙(1)之间,每个鱼道单元包括两堵鱼道内翼墙(2)、两块偏转板(6)、两个气囊(7)和一块挡板(10),鱼道内翼墙(2)沿水流方向布置,同一个鱼道单元的鱼道内翼墙(2)之间形成鱼类上溯的内过道,鱼道内翼墙(2)与鱼道外翼墙(1)之间形成鱼类上溯的外过道,鱼道内翼墙(2)上设有多个过水孔(4),偏转板(6)靠近鱼道单元进水口处布置,挡板(10)靠近鱼道单元出水口处布置,两块偏转板(6)对称安装在两堵鱼道内翼墙(2)的内侧,偏转板(6)与鱼道内翼墙(2)之间通过阻尼铰链相连接,偏转板(6)内部设有气囊(7)和伸缩板(8),气囊(7)与偏转板(6)和伸缩板(8)相连接,伸缩板(8)能够在气囊(7)膨胀时伸出偏转板(6)外部、气囊(7)收缩时缩回偏转板(6)内部,挡板(10)垂直水流方向布置在两堵鱼道内翼墙(2)之间,挡板(10)和鱼道内翼墙(2)均垂直固定于鱼道底板(15);
所述的鱼道底板(15)内部设有主通道(13)和支通道(14),主通道(13)沿水流方向布置于鱼道底板(15)内,支通道(14)垂直连通于主通道(13)并位于偏转板(6)的正下方,主通道(13)和支通道(14)内布设有充气管,支通道(14)内的充气管末端与气囊(7)相连通,主通道(13)内的充气管与气泵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道内翼墙(2)形状为侧立、拉伸的马鞍面,同一个鱼道单元的鱼道内翼墙(2)之间形成鱼类上溯的内过道,鱼道内翼墙(2)与鱼道外翼墙(1)之间形成鱼类上溯的外过道;相邻鱼道单元的鱼道内翼墙(2)之间形成导流口(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水孔(4)设在鱼道内翼墙(2),过水孔(4)由鱼道内翼墙(2)的内侧向外侧的下游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转板(6)底部与鱼道底板(15)相贴合,偏转板(6)顶部隆起;鱼道单元内对称分布的两块偏转板(6)之间形成过鱼竖缝,过鱼竖缝的宽度能够随着两块偏转板(6)之间的开度变化而改变,两块偏转板(6)之间的开度自动适应流量大小和水深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板(8)位于偏转板(6)内,伸缩板(8)的上部和底部均与鱼道底板(15)平行,伸缩板(8)的外缘与偏转板(6)的外缘齐平,伸缩板(8)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滑轨与偏转板(6)内部相接触,伸缩板(8)内缘中部设有环扣(9);所述的气囊(7)左右各设有一个环扣(9),气囊(7)的一个环扣(9)与伸缩板(8)的环扣(9)相连接、另一个环扣(9)与偏转板(6)内部相连接;所述的气囊(7)为乳胶折叠囊,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0)的上半部有交错布置的楔型结构,挡板(10)的下半部设有排沙孔(11),在排沙孔(11)之间的挡板(10)迎水面一侧布设有棱台形的导流墙(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应于不同游泳能力鱼类的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沙孔(11)的形状为圆形,排沙孔(11)设有四个能够飘动的弧形片,排沙孔(11)的底部与挡板(10)的底部相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51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