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114994.8 | 申请日: | 2018-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9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 发明(设计)人: | 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王琦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包 替换 匹配 交换机 网络地址转换 目的IP地址 目的端口号 源IP地址 源端口号 协议栈 映射 车内 网络技术领域 内外部网络 车载系统 路由表项 数据隔离 网络设备 转发 配置 | ||
本发明属于车载系统网络技术领域,公开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包括:建立NAT表项信息;协议栈接收待处理数据包,将IP包头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与NAT表项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将表内的车外IP地址及车外映射端口号替换数据包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经交换机转发出该经替换过的数据包;否则,协议栈将IP包头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与NAT表项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将表内的车内IP地址及车内映射端口号替换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经交换机转发出该经替换过的数据包,否则,交换机按路由表项转发未经替换的数据包。本发明实现避免繁琐的网络设备参数的配置,能够实现内外部网络数据隔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载系统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遍及,轨交车载网络日益普及,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设备,保障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安全。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NAT技术,应用于轨交车载(地铁、动车、高铁)领域。现有的标准NAT技术,不能有效保障内部网的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避免繁琐的网络设备参数的配置,能够实现内外部网络数据隔离。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NAT表项信息,表项信息包括车内IP地址、车外IP地址,车内映射端口号、车外映射端口号以及协议类型;
协议栈从以太网驱动层接收待处理数据包,检索出IP包头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将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与NAT表项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将表内的车外IP地址及车外映射端口号替换数据包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经交换机转发出该经替换过的数据包;否则,将该数据包交协议栈处理;
协议栈检索出数据包的IP包头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将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与NAT表项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将表内的车内IP地址及车内映射端口号替换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经交换机转发出该经替换过的数据包,否则,交换机按路由表项转发未经替换的数据包。
本发明为了实现车载系统内部网络的功能要求,每节车厢内的地址都是相同的布局,只是映射到车外的地址不同,这样避免更换车厢时,每次都要重新来配置车内网络参数,减少网络配置的工作量。另外,还实现车载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数据隔离,这样保证车内网络不被车外网络攻击,还有就是保证某些数据流能在不同的网段内透传,加速不同网络段数据流的透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网络地址转换方法的应用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基于轨交车载运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NAT表项信息(也称为nat表项信息),表项信息包括车内IP地址、车外IP地址,车内映射端口号、车外映射端口号以及协议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三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49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设备与用户操作终端的绑定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 下一篇:移动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