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及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6189.0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2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成;肖龙飞;吴泽仁;陈思益;施涤凡;李清炀;马昭;赵伟杰;张明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G8/24;E21C5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孟旭彤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物箱 水下机器人 作业模块 底盘 浮力机构 推进机构 海底资源 履带式行走机构 抓取 作业安全性 恶劣海况 浮力调整 海底作业 机械手臂 漂浮运动 主动控制 作业周期 低压区 吸水管 螺旋桨 气囊 前部 上浮 位姿 吸入 下潜 行进 海域 维修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及工作方法,其包括底盘、集物箱、浮力机构和作业模块,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履带式行走机构,所述集物箱设置在所述底盘上,且所述集物箱的前部和尾部分别设有作业模块和推进机构,所述作业模块为机械手臂,可实现抓取、控制吸水管位姿、维修等多种功能,推进机构由一对螺旋桨组成,既可以实现水平方向的前进和转向,同时可以为集物箱制造低压区从而吸入海底资源,所述浮力机构包括多个浮力调整气囊,实现对装置的升沉进行主动控制、从而,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能同时够实现水下漂浮运动和坐底式行进,本发明可在恶劣海况中自行到达工作海域,进行下潜与上浮和海底作业,缩短了作业周期,提高作业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底集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了解决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人们开始把视线投向了海洋。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除了海洋石油气资源和海滨矿砂之外,海底还蕴藏着储量巨大、极具商业开采价值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物中富含镍、钴、铜、锰及金、银金属等,总储量分别高出陆上相应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除此之外,海底还有海参等珍贵水产品、琥珀等矿产资源。2013年我国又正式获得一块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显然,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赖深海采矿装备进行。2015年5月1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把“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科技船舶”归为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之一,着重进行先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和国有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控制在制造业的普及,产品的智能化,多功能化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海洋工程作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实现作业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与多动能化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作业环境、提高作业生产率,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对海洋资源的的合理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海底集矿设备存在以下缺点:
1)、不具备悬浮、漂浮能力,工作时需要额外配置母船进行投放与回收,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2)、只能进行贴底作业,由于只配有履带机构而没有浮力设备,在工作时只能依靠履带等设备在海底进行三自由度运动。遇到陡坡等海底地形时需要强大的功率才能行进,容易烧坏主机,降低系统的可靠性。遇到复杂多变的海底地形时不能自由地调整姿态,易触碰障碍物,对集矿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
3)、水下拍摄困难。由于现有的海底集矿设备结构笨重,若要对海底环境进行详细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需要安装多个水下摄像头,对海底集矿设备结构布局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加大了设备设计时的难度,提高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4)、由于没有配备机械手臂,因此无法清理障碍物,只能吸取平坦海底的矿石,当有石块或者其他杂物压在待吸取物上时必须选择放弃作业,强行作业易损伤集矿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无需配置母船进行投放和回收,能够在水下实现六自由度运动,有效地避开障碍物;实现水下大角度拍摄,探测海底地形,寻找合适的矿区;具备在矿区作业时清理石块等障碍物的能力,提高吸矿的效率和质量的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及工作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水下机器人装置,其包括底盘、集物箱、浮力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所述集物箱设置在所述底盘上,且所述集物箱的前部和尾部分别设有作业模块和推进机构,所述作业模块用于采集矿物并输送至所述集物箱中,所述浮力机构包括多个浮力调整气囊,多个所述浮力调整气囊沿所述集物箱的顶部横向对称分布,以及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行走机构、作业模块、推进机构和浮力调整气囊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61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