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结构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3306.8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0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波;王云;刘帅;谷利宙;张晶;何斌;付伟;阮艳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1C3/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细粒 土高填 路堤 沉降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结构,包括地基、细粒土路堤本体、竖向增强体、改良土路床、路堤边坡、排水沟、骨架植草防护,还公开了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方法,在地基上分层填筑细粒土路堤本体,在细粒土路堤本体顶部以梅花形点阵分布型式布设竖向增强体,在细粒土路堤本体和竖向增加体上部分层填筑改良土路床,在路堤边坡每个平台处设置一道排水沟,在路堤边坡表面设置骨架植草防护。结构耐久、方法可靠、经济实用、可用于粉土、粘性土、高液限土、黄土等细粒土修筑的公路高填路堤的沉降控制及病害处治,尤其适用于无法实施常规补强方案(强夯或冲击碾压)的细粒土高填路堤段落的沉降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路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结构,还涉及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方法,可用于粉土、粘性土、高液限土、黄土等细粒土修筑的公路高填路堤的沉降控制及病害处治,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强夯或冲击碾压补强的下部设有结构物(如涵洞、通道)的局部狭短细粒土高填路段。
背景技术
高填路堤是指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0m的路堤,由于填筑过高、压实不当、预留沉降期较短等原因经常会发生较大的工后沉降。路堤沉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路堤下部的地基沉降,另一部分为路堤填土本身的沉降。近些年来,公路工程界提出了许多控制地基沉降的办法,比如堆载预压法、强夯法、复合地基法等,这些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处理效果明显。而对于路堤自身沉降量较大的高填路堤,通常需要对路堤本身进行补强处理,一般会考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冲击碾压;二、强夯。冲击碾压一般采用三边形冲击压路机来完成,适用于长度较长路段(>100m),以便于冲击压路机调头和提速;强夯法可用于长度较短路段(≤100m),但是对于下部设有涵洞或通道结构物的高填路堤则应慎用。本发明即是针对下部设有涵洞或通道等结构物不宜进行强夯或冲击碾压补强的狭短细粒土高填路堤段所提出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结构,该结构性能可靠、安全耐久、经济实用、适用性广,可用于粉土、粘性土、高液限土、黄土等细粒土修筑的公路高填路堤的沉降控制及病害处治,尤其适用于无法实施常规方案补强(强夯或冲击碾压)的细粒土高填路堤段落的沉降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在路床以下路堤本体内设置竖向增强体,挤密路堤填土,提高路堤承载能力,减小高填路堤工后沉降。此方法解决了无法进行强夯或冲击碾压补强的下部设有结构物(如涵洞、通道)的局部狭短细粒土高填路段的沉降控制难题,施工方便且能有效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控制细粒土高填路堤工后沉降的结构,包括地基,还包括细粒土路堤本体、竖向增强体、改良土路床、路堤边坡、排水沟、骨架植草防护、边坡平台、骨架和植草,细粒土路堤本体设置在地基上,细粒土路堤本体顶部布设竖向增强体,细粒土路堤本体上分层填筑改良土路床,细粒土路堤本体两侧为路堤边坡,边坡平台设置在路堤边坡上,排水沟设置在边坡平台处,骨架植草防护设置在路堤边坡表面;
所述的细粒土路堤本体由细粒土自下而上分层填筑分层压实而成,每层填筑厚度为20cm或25cm或30cm;
所述的竖向增强体包括若干个梅花形点阵分布的挤密桩,挤密桩从细粒土路堤本体顶面自上而下挤入细粒土路堤本体顶部,挤密桩的顶面与细粒土路堤本体的顶面平齐;
所述的挤密桩为石灰改良土或水泥改良土制作的圆柱形的桩体,挤密桩直径为0.4m或0.5m,长度为6 m或8m或10m;相邻的挤密桩的中心间距为1.2m或1.4m或1.6m或1.8m或2.0m;
所述的改良土路床由石灰改良土或水泥改良土分3层或4层填筑,每层石灰改良土或水泥改良土的厚度为25cm或3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33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称交叉口直行待行区长度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石膏土路堤填料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