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3166.4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涂光权;戴振伟;刘坡;张辉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一马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5/06 | 分类号: | C08L25/06;C08L61/06;C08L7/00;C08L63/00;C08L77/00;C08K13/02;C08K3/32;C08K5/0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苯乙烯 表面活性剂 复合增韧剂 阻燃粘结剂 高阻燃 环氧树脂 助燃 多聚磷酸盐 三聚磷酸钠 苯二甲酸 酚醛树脂 使用寿命 天然橡胶 粘合性能 聚酰胺 亚克力 粘合 环保 配方 防火 保证 污染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其原料按重量的配方如下:聚苯乙烯80‑100份、酚醛树脂20‑30份、天然橡胶16‑20份、环氧树脂5‑9份、多聚磷酸盐颗粒5‑9份、三聚磷酸钠5‑9份、防火亚克力3‑5份、苯二甲酸5‑7份、聚酰胺5‑7份、复合增韧剂3‑5份、阻燃粘结剂3‑5份、表面活性剂3‑5份。本发明能够保证该聚苯乙烯的原始助燃性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复合增韧剂以及阻燃粘结剂能够将多种原料之间进行粘合,并在表面活性剂的配合下,有效增强的其的粘合性能,从而保证了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苯乙烯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树脂,分子式为C8H8,主要用于发泡成型,用作保温、隔热、防震、包装材料及漂浮制品。通用型(R)适用于包装材料;阻燃型(F)适用于建筑、绝热材料。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由于廉价且物性、外观和成型性优异,电特性、机械特性也优异,因此被广泛用作赋予阻燃性的阻燃剂。将聚苯乙烯用作合成树脂的阻燃剂时,对于能够不损失树脂自身的机械特性、电特性等物理特性、色相等外观而赋予树脂以阻燃性的要求自不待言,由于是在高温下混炼在树脂中使用,也要求在耐热性、与树脂的相容性等方面优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其原料按重量的配方如下:聚苯乙烯80-100份、酚醛树脂20-30份、天然橡胶16-20份、环氧树脂5-9份、多聚磷酸盐颗粒5-9份、三聚磷酸钠5-9份、防火亚克力3-5份、苯二甲酸5-7份、聚酰胺5-7份、复合增韧剂3-5份、阻燃粘结剂3-5份、表面活性剂3-5份。
优选的,聚苯乙烯、酚醛树脂、天然橡胶、环氧树脂重量比为85-95:23-27:17-19:6-8。
优选的,多聚磷酸盐颗粒、三聚磷酸钠、防火亚克力的重量比为6-8:6-8:3.5-4.5。
优选的,苯二甲酸、聚酰胺的重量比为5.5-6.5:5.5-6.5。
优选的,复合增韧剂、阻燃粘结剂、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3.5-4.5:3.5-4.5:3.5-4.5。
优选的,其原料按重量的配方如下:
聚苯乙烯85-95份、酚醛树脂23-27份、天然橡胶17-19份、环氧树脂6-8份、多聚磷酸盐颗粒6-8份、三聚磷酸钠6-8份、防火亚克力3.5-4.5份、苯二甲酸5.5-6.5份、聚酰胺5.5-6.5份、复合增韧剂3.5-4.5份、阻燃粘结剂3.5-4.5份、表面活性剂3.5-4.5份。
优选的,其原料按重量的最优配方如下:
聚苯乙烯90份、酚醛树脂25份、天然橡胶18份、环氧树脂7份、多聚磷酸盐颗粒7份、三聚磷酸钠7份、防火亚克力4份、苯二甲酸6份、聚酰胺6份、复合增韧剂4份、阻燃粘结剂4份、表面活性剂4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按比例称取聚苯乙烯、酚醛树脂、天然橡胶、环氧树脂、多聚磷酸盐颗粒、三聚磷酸钠、防火亚克力、苯二甲酸以及聚酰胺,并将其置于混合搅拌装置内,在40-5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搅拌,待其混合搅拌均匀后,形成混合物料;
B、将混合物料再次置于熔炼箱内,在120-160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熔炼,熔炼完成后,将形成的溶液进行过滤,从而去除溶液内的杂质以及大颗粒物;
C、然后按比例将复合增韧剂、阻燃粘结剂以及表面活性剂依次添加到B中形成的溶液内,并再次混合搅拌30-50min,完成后,将其浇注至模具内,待其冷却成型后,即得到高阻燃环保聚苯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一马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一马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31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