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6355.3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5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梁星;吴华;侯兴哲;米思蓓;王三强;宫林;赵福平;陈文礼;周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胡柯 |
地址: | 401123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风振动监测装置 输电线路 校准 数据采集 现场环境 振动频率 通信模块电源 输电线路中 导线振动 动弯应变 校时请求 初始化 中导线 传感器 测量 测算 监测 重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它包括S1: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初始化;S2: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发出校时请求,并判断是否进行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的数据采集;若进行数据采集,则进入步骤S3;反之,不进行数据采集则重复进行判断是否进行数据采集;S3:启动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电源;S4:计算输电线路中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S5: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校准,得到校准后的误差值。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能够监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导线振动的振幅和频率,以振幅和频率的大小来测算导线在线夹出口处的动弯应变,作为测量导线振动的校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导线校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力生产行业,所使用的通用测试设备均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有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检定或校准工作的自动化。而对于专用测试设备,要实现校准工作的自动化难度比较大。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一般部署在大跨越的输电线路上,安装位置较高,而且安装后大多不会再定期拆除进行校准。如在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过程中,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现场校准。
因此,需要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能够监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导线振动的振幅和频率,以振幅和频率的大小来测算导线在线夹出口处的动弯应变,作为测量导线振动的校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方法,它包括有:所述校准方法步骤如下:
S1: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初始化;
S2: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发出校时请求,并判断是否进行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的数据采集;若进行数据采集,则进入步骤S3;反之,不进行数据采集则重复进行判断是否进行数据采集;
S3:启动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电源;
S4:计算输电线路中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S5: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校准,得到校准后的误差值。
进一步,所述步骤S5中的校准公式如下:
其中,εb:线夹出口处的动弯应变,单位为με;d:导线最外层的线股股径,单位为mm;Yb:线夹出口89mm处弯曲振幅,单位为mm;P2=T/(E·Imin),a=89mm;T:试验时导线平均运动张力,单位为N·mm2。
进一步,所述步骤S4中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计算方法采用:峰峰值法、曲线拟合后的峰峰值法、快速Fourier变换法(FFT)。
进一步,所述峰峰值法的工作原理如下:记录信号的峰峰值来确定振动的次数,此方法通过比较某1个点的采样值与其旁边点的采样值来确定该点是否为最大点或最小点。
进一步,所述曲线拟合后的峰峰值法工作原理如下:
传感器受外界环境影响使测量数据有较多噪声信号,这些噪声信号对分析微风振动有很大的影响;曲线拟合法能利用采样值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有效滤除噪声信号,这里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
现有一组加速度采样数据(xj,yj),其中j=0,1,2,…,n;n∈N;设多项式拟合函数为公式(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63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