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及该支架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8374.1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8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周骥平;姜亚妮;许晓东;张琦;赵国琦;朱兴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20 | 分类号: | A61L27/20;A61L27/22;A61L27/50;A61L27/52;A61L27/56;A61L27/58;A61L27/60;B33Y10/00;B33Y70/00;B33Y80/00;C12Q1/02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组织 工程 支架 打印 制备 方法 体外 细胞 毒性 测试 | ||
1.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包括以下步骤:
(1)双醛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在纳米纤维素溶液中加入高碘酸钠,避光反应,后经离心、透析至溶液中的自由离子完全去除,得到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溶液;
(2)明胶溶液的制备:在磷酸缓冲液中加入明胶,不断搅拌直到完全溶解后得到明胶溶液;
(3)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将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溶液与明胶溶液共混,迅速搅拌均匀后,静置孵化交联;
(4)3D组织工程支架的打印:计算设计好支架三维结构模型后导入3D打印机中;在料筒中装入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明胶复合水凝胶材料,然后设置料筒温度、工作平台温度、针头直径、挤出压力、喷头行走速度、孔径参数,完成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后,直接使用或冷藏备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所述的双醛基纳米纤维素可为棒状短晶须或线型纳米纤维,所获得的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所述的双醛基纳米纤维素由纳米纤维素经高碘酸钠氧化制得,纳米纤维素与高碘酸钠的固体质量比为1:1~3,反应温度为20~80℃,反应时间为3~20小时,反应结束后经离心、反复透析至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溶液中自由离子完全去除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所述的明胶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所述的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溶液与明胶溶液共混的体积比为1:9、2:8、 3:7、4:6、5:5、6:4、7:3、8:2、9:1中的任意一组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所述的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共混温度为20~40℃,孵化时间为1~5h,孵化温度为15~40℃,搅拌速度200~2000rpm,后得到双醛基纳米纤维素/明胶复合水凝胶,孵化过程中,双醛基纳米纤维素分子与明胶分子通过席夫碱反应发生交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的3D组织工程支架的打印,三维结构模型中,相邻两层的丝之间的角度为1~90ᵒ,分层的厚度为120~4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的3D组织工程支架的打印,料筒温度为5~35℃,工作平台温度为1~30℃,针头直径为150~400μm,挤出压力为0.1~0.4Mpa,喷头行走速度为10~40mm/s,孔径为100~5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的3D组织工程支架孔隙率不低于75%,空隙连通率不低于75%;所述的3D组织工程支架冷冻储存条件为:-80~-15℃环氧乙烷密封包装,无菌储存。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制备方法中支架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其特征是,种植细胞前,将支架放置于r射线下照射2h进行灭菌处理;然后支架于37℃条件下浸没在培养基中过夜,随后每孔中加入3T3细胞悬浮液,放入37℃、二氧化碳浓度5%、湿度95%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然后利用CCK-8评价3T3在支架的增殖情况,利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处,检测OD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83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