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震烈度评估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7847.6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6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杜轲;公晓颖;丁宝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郑永胜;耿超 |
地址: | 150080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烈度 评估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地震烈度评估方法及装置,在考虑地震烈度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对地震烈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避免因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离散性导致的确定性地震烈度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多地的历史地震动参数及对应的历史地震烈度,构建地震烈度评估模型;获取目标台站在发生地震时采集到的目标地震动参数值;根据所述目标地震动参数值及所述地震烈度评估模型,获得所述目标台站所处位置的地震烈度分别为各烈度等级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地震监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地震烈度评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发生后会对地表建筑物造成破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地 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时引起的地面震动强弱以及造成破坏程度轻重和伤亡的 最直观的指标。地震烈度在防震减灾中有着广泛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震后 应急救灾、抗震规范与设计、震害预测、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等方 面研究的基础。传统的烈度评定方法,是要地震工作者在震后赶赴地震现场, 综合各个地区后评定出烈度,显然这样的方式较慢,不利于震后应急救灾与 损失评估。
为了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地估计地震烈度,大量的研究人员对地震 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探究出二者的经验关系后,可 以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快速获取地震后的强震台网数据得到烈度评估结果。
然而由于地震破坏的复杂性,快速评出的烈度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图有较 大偏差。如汶川8.0级地震,美国烈度快速评估图ShakeMap的评估结果与 汶川8.0级地震现场调查评定的烈度分布图有较大的偏差。比较美国、日本、 欧洲及中国的研究者给出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PGA及峰 值速度PGV)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PGA、PGV) 的关系离散巨大。同一烈度下,PGA和PGV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的最大 值分别为Ⅴ度的32倍和Ⅵ度的10倍。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的巨大离 散性是快速评出的烈度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图有较大偏差的根本原因,这也成 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震烈度评估方法及装置,在考虑地震烈度不 确定性的前提下,对地震烈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避免因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参数之间的离散性导致的确定性地震烈度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偏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地震烈度评估方法,包括:
根据多地的历史地震动参数及对应的历史地震烈度,构建地震烈度评估 模型;
获取目标台站在发生地震时采集到的目标地震动参数值;
根据所述目标地震动参数值及所述地震烈度评估模型,获得所述目标台 站所处位置的地震烈度分别为各烈度等级的概率。
可选的,根据多地的历史地震动参数及对应的历史地震烈度,构建地震 烈度评估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历史地震动参数及对应的历史地震烈度,获得所述历史地震动 参数对应于地震烈度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根据所述频数分布直方图,确定地震动参数的概率分布方式;
根据所述概率分布方式,确定地震动参数分别在各烈度等级下的概率密 度函数;
根据所述概率密度函数,构建所述地震烈度评估模型。
可选的,所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确定地震动参数 分别针对各烈度等级的概率密度函数,包括以下至少一者:
确定峰值加速度分别针对各烈度等级的概率密度函数;
确定峰值速度分别针对各烈度等级的概率密度函数;
确定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在各烈度等级下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可选的,根据所述概率密度函数,构建所述地震烈度评估模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78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