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滴灌和淋洒技术的农业灌溉用灌溉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7620.1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3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华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陈思聪 |
地址: | 311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水管道 立柱 支撑架 底端 防护罩 灌溉系统 滴淋装置 连接法兰 农业灌溉 支撑杆 滴灌 腐蚀 固定锚杆 紧固螺栓 立柱支撑 喷洒装置 前后对称 出水管 底端面 输水管 底盘 侧端 滴嘴 雨雪 架空 对称 配合 水道 田地 土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滴灌和淋洒技术的农业灌溉用灌溉系统,包括输水管道和立柱,输水管道上均匀的套设有若干支撑架,所有的支撑架的顶端设有与输水管道相配合的防护罩,支撑架的底端面前后对称设有支撑杆,同一支撑架上的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法兰,连接法兰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在立柱的顶端,立柱内设有水道,立柱的左右侧端对称设有滴淋装置,滴淋装置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滴嘴,输水管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出水管和若干喷洒装置;本发明立柱通过底盘和固定锚杆的相互配合矗立在田地里,立柱支撑起输水管道,使得输水管道架空在空中,能有效的避免土地对输水管道的腐蚀,且通过防护罩的设置,能有效的防止雨雪对输水管道的腐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滴灌和淋洒技术的农业灌溉用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灌溉,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广泛持久的灌溉排水工程基本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证。到2003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5580万公顷,使40%的耕地有了灌溉设施。1949年,灌溉用水量不到1000亿立方米,约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6.3%。人均占有灌溉面积0.03公顷(0.44亩)。到2003年,达到3300亿立方米。虽然我国灌排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5%,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占5.8%,农村生活用水占5.4%,工业用水占20.8%,农田灌溉用水占61.4%,林牧渔用水占6.65。虽然今后总供水量会有所增加,但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水被用来满足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灌溉用水将更加紧张,农业灌溉缺水每年达300多亿立方米,但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到80年代和90年代则分别达平均每年约2000万公顷和2700万公顷。此外,我国水资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根据2002年的水质评价结果,在调查评价的12.3万公里河长中,四类水河长占12.2%,五类或劣五类水河长仍占23.1%。
农田灌溉是保证农田作物正常生长所需水分的常用手段,目前农田灌溉时,普遍采用修建引水渠或使用水泵的方式,引水渠修建需要具有地理优势,理想情况下需要河流水平面高于农田水平面,而且引水渠容易堵塞,需要经常排障,所以这种方式应用很局限。采用水泵将河流中的水泵入农田时,泵水管道采用明管或埋于地下的方式,埋于地下不易确定管道位置,在犁底时容易造成管道破损的情况发生,而且管道正常使用时也存在腐蚀破损情况,破损位置不易确定,维修困;且现有的灌溉方式较为单一,有的采用低空滴灌,直接进行根部浇水,但是无法对作物的茎叶进行直接喷淋补水,对作物实现雨水式的“洗涤”,有的是采用喷洒浇灌,这种喷洒方式直接作用在作物的茎叶上,根部补水不足,使得灌溉效果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滴灌和淋洒技术的农业灌溉用灌溉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华,未经陈文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76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均匀度多腔滴灌带
- 下一篇:一种园林节水灌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