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2477.7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9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颜庭轩;徐霞;徐建;张二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4 | 分类号: | A61K9/14;A61K31/56;A61P35/00;A61P39/06;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杜袁成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雷公藤红素 纳米颗粒 泵入高压 沉淀法制 压缩流体 超临界 反应釜 超临界流体萃取 纳米颗粒制备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状态 过饱和状态 给药方式 工程领域 工艺调节 粒度要求 绿色环保 溶剂回收 溶液液滴 雾化液滴 喷嘴 出口阀 分离釜 高压泵 恒流泵 溶剂 成核 晶核 毛细 排出 喷入 制药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的方法,属于制药工程领域。该方法具体步骤是:使用高压泵将CO2不断泵入高压反应釜,直到达到规定的超临界状态,打开CO2出口阀调节CO2流量,将雷公藤红素溶液通过毛细喷嘴由恒流泵泵入高压反应釜,此时釜内会形成雾化液滴,由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导致溶液一旦喷入釜内便立刻被超临界流体萃取带走,而溶液液滴瞬间形成过饱和状态,形成无数细小晶核继而结晶成核生成纳米颗粒,溶剂随着CO2不断排出可以在分离釜实现溶剂回收。本方法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可以通过工艺调节实现不同粒度范围纳米颗粒的制备,从而应用在不同粒度要求的给药方式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可控的药物微粒制备技术。通过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技术制备的球形微粒一般在0.25~20μm之间,针状颗粒在0.3-30μm,而无定型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可达到30~200nm之间的水平。通常由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技术制备得到的药物微粒具有粒度分布均匀、生物组分不易失活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在药物微粒制备领域中的研究日益时兴。
药物粒径是决定药物的给药途径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来说,静脉注射类药物要求药物粒径在0.1~0.3μm之间,吸入给药药物要求粒径在1~5μm之间,而口服类药物对粒径的要求较宽,在0.1~100μm之间。通过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技术制备得到的药物微粒粒径通常为几微米甚至为纳米级别,粒度分度窄,形貌合适,可有效调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拓宽药物的给药方式。通过改变超临界抗溶剂体系中的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浓度、喷嘴直径等因素可以达到对微粒进行调控的目的,从而得到不同粒度、不同晶型的药物微粒。
雷公藤红素分子式为C29H38O4,红色针状晶体,其难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来源于中药雷公藤的根皮部位,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抗癌症新生血管生成作用以及抗类风湿作用等。大量文献报道雷公藤红素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对胶质瘤、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为了拓宽雷公藤红素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其药理药效作用,采用制剂技术提高其溶解度以及溶出度是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得到的药物颗粒粒度范围可以达到纳米级别,且粒度分布较均匀,适用于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对于药物粒度的要求。
药物制剂领域中常用到有机溶剂来溶解药物,但是传统方法如喷雾干燥法、乳化挥发法以及真空干燥法等制备药物传递系统容易带来溶剂残留问题。在超临界流体技术中常使用的溶剂油丙酮、乙醇、二甲基亚砜以及二氯甲烷等,发明人研究了多种有机溶剂以及不同溶剂的混溶剂在雷公藤红素的超临界流体结晶制备过程,结果发现,应用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制备得到雷公藤红素粒度分布不均匀、产品形貌不规则且产率低甚至是得不到成型的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的应用,将卤代烷烃作为雷公藤红素的溶剂制备样品溶液,以提供一种更为绿色环保、高效的超临界压缩流体制粒工艺,并克服粒度分布不均匀、产品形貌不规则、产率低的缺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超临界压缩流体沉淀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钢瓶中的CO2泵入高压反应釜,待釜内压力为1~50MPa,温度为30~80℃时,打开气体出口阀,并调节CO2的流量为1~20L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2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