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超低排放蓄热式多燃料气化燃烧锅炉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1193.6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3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伟;王广杰;高雁冰;延廷琪;赵磊磊;王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B90/06 | 分类号: | F23B90/06;F23J15/06;F23J15/00;B01J3/00;B01D53/78;B01D53/6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韩玉昆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式燃烧 烟气管道 气化燃烧锅炉 蓄热式燃烧器 超低排放 换热管束 气化装置 锅炉 多燃料 换热器 喷淋塔 稀碱液 蓄热式 主烟气 脱硫 烟气 燃气 燃烧室 固体燃料气化 鼓风机 硫化物 燃烧 氮氧化物 气化燃气 下游管路 焦油 冷凝 四通阀 排放 放热 换热 后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超低排放蓄热式多燃料气化燃烧锅炉系统,包括气化装置、蓄热式燃烧锅炉、四通阀、稀碱液喷淋塔、换热器、鼓风机、主烟气管道和次烟气管道;气化装置用于将固体燃料气化成燃气,并将其输送至蓄热式燃烧锅炉;蓄热式燃烧锅炉包括燃烧室、中间换热管束和蓄热式燃烧器,燃烧后产生的部分烟气经蓄热式燃烧器放热后排入主烟气管道,另一部分烟气进入中间换热管束换热后进入稀碱液喷淋塔实现初级脱硫和降温,次烟气管道和主烟气管道的末端均接入换热器,实现进一步的降温和脱硫后得以排放。本发明解决了气化燃气燃烧不稳定的问题,降低了氮氧化物及硫化物的排放,并解决了燃气中的焦油在下游管路冷凝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锅炉,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超低排放蓄热式多燃料气化燃烧锅炉。
背景技术
雾霾等大气污染的频繁发生使得煤炭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而,节能减排、污染控制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其中,将固体燃料如煤炭、生物质先通过气化技术转化为洁净燃气再利用就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燃料清洁利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固体燃料的气化再利用成为了一种非常合理的替代选择。固体燃料气化后再利用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气化后,燃料含灰量(特别生物质燃料中的碱金属含量)大幅度下降,有利于降低排烟中的烟尘浓度;
(2)燃烧过程的过量空气系数明显下降,总烟气量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排烟损失;
(3)实际烟气量的降低有利于提高了烟气中的水蒸汽浓度,使的水蒸汽的潜热回收能力明显增大,从而可以明显提高热利用设备的热效率。
(4)因固体燃料气化后的燃气热值较低,其燃烧过程中NOx的排放也比天然气低得多。
然而,固体燃料气化后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气化燃气热值较低,易出现燃烧不稳定现象;
(2)气化燃气中含有较多的高沸点焦油,一旦降温则会发生冷凝,从导致管路狭窄、堵塞等诸多问题,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3)煤、生物质等固体燃料中的硫含量远高于天然气,仍然需要专门增设高效脱硫装置,造成成本的增加。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高效超低排放蓄热式多燃料气化燃烧锅炉。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超低排放蓄热式多燃料气化燃烧锅炉系统,包括气化装置、蓄热式燃烧锅炉、四通阀、稀碱液喷淋塔、换热器、鼓风机、主烟气管道和次烟气管道;所述气化装置用于将固体燃料气化成燃气,并将燃气输送至蓄热式燃烧锅炉;所述蓄热式燃烧锅炉包括燃烧室、中间换热管束、第一蓄热式燃烧器、第二蓄热式燃烧器、第一烧嘴和第二烧嘴,第一蓄热式燃烧器通过第一烧嘴与燃烧室相连通,第二蓄热式燃烧器通过第二喷嘴与燃烧室相连通;所述第一蓄热式燃烧器和第二蓄热式燃烧器交替运行,当冷空气经鼓风机、四通阀、第一蓄热式燃烧器进入燃烧室内作为高温助燃空气,在燃烧室内与来自气化装置的燃气一起燃烧时,燃烧后产生的一部分烟气经第二蓄热式燃烧器放热后排入主烟气管道,当冷空气经鼓风机、四通阀、第二蓄热式燃烧器进入燃烧室内作为高温助燃空气,在燃烧室内与来自气化装置的燃气一起燃烧时,燃烧后产生的一部分烟气经第一蓄热式燃烧器放热后排入主烟气管道;燃烧后产生的另一部分烟气进入中间换热管束换热后排入次烟气管道,所述稀碱液喷淋塔设置在次烟气管道上,稀碱液喷淋塔内能够喷洒稀碱液,进入稀碱液喷淋塔内的烟气能够实现初级脱硫和降温,次烟气管道和主烟气管道的末端均接入所述换热器,来自主、次烟气管道内的烟气进入所述换热器实现进一步的降温后,最终排入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1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肋片洁净煤反烧热风炉
- 下一篇:交通式便携固态燃烧物转换易燃气体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