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在有机胺检测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7685.8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0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唐本忠;余佳毅;张榆钲;胡蓉蓉;秦安军;赵祖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17/06 | 分类号: | C07D417/06;C09K11/06;C07D417/14;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智英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具有 聚集 诱导 发光 性质 荧光 化合物 有机 检测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在有机胺检测中的应用。所述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具有式I的结构,R1为芳族基团。所述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用于检测有机胺。对有机胺的检测具有操作简便、迅速、选择性好、荧光信号抗光漂白性质优异、荧光发射光谱变化明显的特点,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用于检测有机胺。
背景技术
荧光分析具有实时快速报告信号的特点。荧光信号的采集方便且直观,可用于快速的定性分析。然而传统的荧光基团在聚集态时会发生自猝灭现象,使得在高浓度情况下其荧光强度与浓度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猝灭现象使得以荧光信号为输出信号的检测手段受到制约。同时,常见荧光染料要求在溶液条件下进行检测,而此状态下,荧光基团容易受到光漂白效应的影响。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使得一类具有AIE性质的染料分子有效克服了上述缺点。这种性质的分子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便包括食品安全检测。由于AIE体系的分子不存在染料浓度过高而导致自猝灭的现象,此现象有利于在不破坏食品完整性的前提下获得检测结果,并能够通过增加染料浓度得到较高的荧光发射强度,而不受制于常见染料的浓度猝灭效应。
目前常用的生物胺检测技术中,由于很多食品中生物胺分子缺少发色集团,需要对生物胺进行衍生处理,大多检测技术存在处理时间长、方式繁琐、仪器贵重不方便携带、检测成本较高等缺点。而本发明的荧光化合物能够与有机胺进行反应,生成物与荧光化合物具有不同波长的荧光性质,变化明显。本发明易于检测有机胺,同时具有携带方便、检测结果以不同波长荧光显示出来等优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的应用。本发明的荧光化合物在分析检测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用于有机胺的检测。
本发明的荧光化合物能与有机胺进行反应,生成物波长发蓝绿光,与没反应前的化合物发的红光成鲜明对比,可用于胺的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用于有机胺的检测;所述荧光化合物具有式I的结构:
其中,R1为芳族基团。
所述R1优选为以下结构式中一种:
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甲基、乙基、甲氧基、二甲基氨基和二乙基氨基中的一种。
上述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具有在溶液状态下几乎不发光或发射弱荧光,但在固态及聚集状态下可获得强荧光发射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将上述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用于有机胺的检测,具体为在溶剂中,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化合物与有机胺进行反应,然后进行光致发光光谱检测。
所述溶剂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与水的混合物。所述溶剂优选为四氢呋喃与水的混合溶剂,四氢呋喃的含量为混合溶剂体积的20~100%,优选为20~50%。
所述有机胺为伯胺、仲胺、叔胺,优选为伯胺;所述伯胺为乙胺、正丁胺、正己胺、十二胺等;
所述荧光化合物的浓度为10μmol/L,有机胺的浓度为0~130mmol/L。
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0min~9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7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