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7505.6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4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王陆瑶;李琼;袁浩庭;孙超;蔺洁;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11/10;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点 进出 城市 地下 道路 机动车 排放 污染物 浓度 分布 特性 计算方法 | ||
一种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计算方法涉及地下道路隧道营运通风系统设计领域。目前隧道环境通风控制,主要是通过在内隧道上部区域沿线设置多个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的方法,指导风机系统的运行。但大量实际工程表明,这些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维护保养工作量大、维修成本高,不适于隧道工程大量使用。为此,根据本专利提出的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CO、NOx)浓度分布特性计算方法,可以起到虚拟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的作用。在已知交通流量条件下,仅通过有限的数个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即可实现隧道沿程污染物(CO、NOx)浓度有效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道路隧道营运通风系统设计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关于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城市交通流量急剧膨胀。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中心区主干道交通拥堵、缩短城区间的道路里程,建设城市地下道路已成为21世纪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城市地下道路位于城市中心区且结构复杂,坡道多、岔道多、转弯路段多、出入口多,甚至出现地下立交;这种复杂的结构形式和道路功能特点,使隧道内交通特征(车型比例、平均车速、交通流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引发了机动车排放特性、交通通风力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隧道内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扩散与分布特性,这些变化都是直接影响并关联隧道内污染物浓度通风控制方式以及通风工程设计方法确定的关键因素。
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通过通风换气方法,稀释机动车排出的污染物,将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水平控制在相关标准要求限值范围内。城市地下道路实际运营过程中,受机动车流量、车速、机动车自身环保特性等因素动态变化特性的影响,隧道内机动车排放特性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动态把握隧道内交通流量、污染物浓度排放与扩散特性,并以此指导通风系统合理运行,对城市地下道路安全运营及其通风系统的高效节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工程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主要的设计标准和参数仍然是参照公路隧道的。但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工程无论是在隧道结构特征、交通特征,还是在工程建设场址等方面,都与公路隧道有较大的差异性,简单照搬公路隧道的设计标准和参数都将带来很多问题,当然更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相关标准或规范。隧道运营过程中,机动车排放污染物(CO、NOx)扩散与分布特性,如何利用有限的污染物浓度检测装置,实时评估对应交通流量条件下隧道内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性,为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以及隧道安全运营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目前隧道环境通风控制,主要是通过在内隧道上部区域沿线设置多个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的方法,指导风机系统的运行。但大量实际工程表明,这些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维护保养工作量大、维修成本高,不适于隧道工程大量使用。为此,根据本专利提出的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CO、NOx)浓度分布特性计算方法,可以起到虚拟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的作用。在已知交通流量条件下,仅通过有限的数个污染物(CO、NOx)浓度检测装置,即可实现隧道沿程污染物(CO、NOx)浓度有效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道路污染物浓度预测方法和交通风度计算方法。当地下道路结构特征和交通特征确定,即可根据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交通风速和污染物分布情况。其基本设计计算步骤如下:
1)绘制隧道计算模型图(图1),查阅计算城市地下道路的结构参数和交通参数(隧道内交通流量N,辆/h;计算隧道段长度L,m;汽车等效阻抗面积Am,Am=Cd·AC,m2;汽车有效牵引系数Cd;隧道净空断面积Ar,m2;隧道内空气密度ρ,取1.24kg/m3;局部阻力系数ζ;沿程阻力系数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75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