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层逃生管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6972.7 | 申请日: | 201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2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黄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鸿 |
主分类号: | A62B1/20 | 分类号: | A62B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厢***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 逃生 管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层逃生管道系统,包括逃生管道,还包括救生舱、救生舱支撑滑道以及救生控制系统;所述逃生管道包括主逃生管道和分支逃生管道,所述主逃生管道内壁结合有动摩擦系数在0.3以上的材料;所述救生舱体表也结合有动摩擦系数在0.3以上的材料,所述救生舱上开设有救生舱入口;所述救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芯片、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电动止推座,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电动止推座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电动止推座设在所述救生舱支撑滑道上;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分布在各楼层。采用本发明能实现在灾难来临时高层建筑人员能快速且安全撤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层建筑逃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逃生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可用土地越来越紧缺,高楼建筑成为当前社会的必然选择。高楼虽然解决了住房土地紧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比如频发的火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高层建筑的逃生安全问题依然属于全世界的难题。当前虽然针对高层建筑的逃生方案上出现有较多的逃生设备或系统,比如:专利申请号:201120429488.1,专利名称:一种高层建筑物快速逃生出口;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物快速逃生出口,该出口被设置在高层建筑物内部和/或外部的楼层与楼层之间,以及楼层与地面之间,可以被分成若干组,在每组逃生出口含有至少一条螺旋滑道。所述螺旋滑道的一端设在逃生起始楼层的逃生出口处,所述螺旋滑道的另一端设在逃生到达中间某楼层的逃生出口处,所述螺旋滑道跨越高层建筑物中的若干楼层,可采用接力疏散方式供高层建筑中的所有人逃生,即由一条螺旋滑道的逃生出口出来后再进入另一条螺旋滑道的逃生入口,直至最终到达地面。又如专利申请号:201210009708.4,发明名称:高楼快速逃生滑梯等,都提出在高层在突发安全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但现有的技术方案首先安全性不高,因为在灾害面前,人们求生的本能会竞相期望逃离灾害现场,因此容易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撞击等安全事故,同时,采用现有技术,人与滑道间没有安全隔离物容易引起擦伤等安全事故,并且一般如火灾、地震等灾害,速度来得快,采用当前技术方案,一般逃生所耗时间较长,很难确保人员的及时安全撤离。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对高楼的能确保在灾害来临时人员撤离速度快且安全的逃生管道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层逃生管道系统,包括逃生管道,还包括救生舱、救生舱支撑滑道以及救生控制系统;所述逃生管道包括主逃生管道和分支逃生管道,所述主逃生管道内壁结合有动摩擦系数在0.3以上的材料;所述分支逃生管道分布在各楼层,并连接到所述主逃生管道中;所述救生舱支撑滑道对应分布在所述分支逃生管道前方;所述救生舱搁置在所述救生舱支撑滑道上;所述救生舱体表也结合有动摩擦系数在0.3以上的材料,所述救生舱上开设有救生舱入口;所述救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芯片、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电动止推座,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电动止推座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电动止推座设在所述救生舱支撑滑道上,即用于控制救生舱在合适时期滑入逃生管道,主要起到卡止作用;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分布在各楼层,用于监控各楼层尤其是火灾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救生舱匹配所述逃生管道呈圆柱体状;所述救生舱匹配所述逃生管道呈圆柱体状;所述救生舱中部中部由两层材料制成,内层采用复合纤维织物,其体表外层由动摩擦系数在0.3以上的芳纶材料制成,所述逃生舱侧壁厚50mm~1000mm,能实现自两端向中间压缩;所述救生舱两端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在非紧急状态下进行折叠压缩搁置,降低空间占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鸿,未经黄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69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