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吸氧用鼻罩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6902.1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4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A61J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3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吸氧 用鼻罩 | ||
一种新型的吸氧用鼻罩(5),主要由气源接头(1)、主导管(2)、转接头(3)、分支导管(4)、鼻罩(5)组成,氧疗管路前端出气口的采用鼻罩设计,克服了现有鼻氧管和面罩在氧疗时存在的诸多缺陷,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减少面罩吸氧的氧气消耗。同时,在氧疗期间,鼻罩(5)下沿的导管留置口(7)使经鼻胃肠管插入或留置固定更加方便和稳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吸氧用鼻罩,属于医院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范畴。
背景技术
吸氧是对于缺氧或者复苏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根据氧疗方案给出的氧气流量不同,选用鼻氧管或面罩作为氧疗的主要耗材。常用的鼻氧管根据前端出气口的形状和用途不同分为单鼻塞、∏形鼻氧管两种。
普通氧疗患者一般采用∏形鼻氧管,但氧疗时需要同时经鼻腔留置胃肠管患者,必须采用单鼻塞鼻氧管。鼻氧管使用方便、成本经济。但鼻氧管一般只适宜低流量供氧,若流量比较大就会因流速和冲击力很大让人无法耐受,导致鼻部不适、鼻腔粘膜干燥甚至开裂出血。同时存在鼻头容易被鼻涕堵塞,不易清洁等缺憾。
面罩吸氧法是将罩杯紧密罩于口鼻部并用松紧带固定,其优点是患者不适感较少,无粘膜刺激及干吹感觉。但缺点是氧气耗量比鼻氧管大1-2倍,而且氧疗期间存在患者语言交流、进食或排痰等诸多方面不方便,患者接受程度也较差;而且经口、鼻留置胃肠管患者无法使用,存在临床局限性。
为此,本发明者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提出一种新型的吸氧用鼻罩,填补该种医用材料的临床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吸氧用鼻罩,主要由气源接头、主导管、转接头、分支导管、鼻罩组成,其主要特征是:
所述的气源接头是指能与氧气供气源端口连通的任何形状接口,采用弹性医用高分子子材料注塑工艺制备。
所述的主导管、分支导管是供氧气输送通过的软性管路,主导管的下端与气源接头粘接并连通,主导管上端经过转接头与分支导管连通;主导管、分支导管采用软聚氯乙烯、硅胶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挤出工艺制备。
所述的鼻罩为鸭梨状,鼻罩整体能与使用者鼻子外部轮廓吻合;鼻罩的下沿设有裙边并与人体上唇的口轮匝肌表面基本吻合,鼻罩的左右两侧设有裙边并与人体鼻翼两侧鼻肌表面基本吻合;鼻罩的正面隆起并形成内部空腔,具体要求是:鼻罩能将人体鼻头部位宽松覆盖入隆起的空腔内,鼻罩的下沿与鼻孔至少应保持5mm间距;根据不同适用人群定义鼻罩外部尺寸,鼻罩采用弹性医用高分子子材料注塑工艺制备。
所述的分支导管一端与主导管连通,另一端与鼻罩内部连通,分支导管与鼻罩的连接部位不限。优选的方案是:分支导管与鼻罩隆起的内部空腔连通,连通部位设置在鼻罩隆起空腔的左右两侧、分支导管进气口横向布局;进一步地优化,分支导管与鼻罩的连通部位设置在接近鼻罩的下沿处,分支导管左右两侧进气、横向布局。鼻罩的外壁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鼻罩的外壁上,排气口与鼻罩的内部空腔贯通。排气口一般为1-2个,设置在鼻罩正面隆起部位或者鼻罩的左右两侧;优选的方案是,排气口设置在鼻罩的正面隆起部位。排气口的上还可以设置单向阀,单向阀具体为在气流作用下能闭合或者开启排气口的薄膜片。
鼻罩的下沿与鼻孔垂直正对的位置还设有1-2个供经鼻胃肠管插入通过的导管留置口,导管留置口的大小形状与配套使用的经鼻胃肠管匹配;导管留置口的外侧还设置有对应的盖子,吸氧时盖子处于常闭状态,需要插入经鼻胃肠管时将盖子打开。显而易见,鼻罩的下沿的导管留置口的盖子也可以采用硅胶、乳胶或软PVC等弹性材料更为简单的方式制备,具体方案是,导管留置口采用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将导管留置口制备成为0.5mm-1mm的薄膜,并在薄膜上一字或者十字划开;导管留置口在薄膜的弹性张力作用下,导管留置口在氧疗时处于自然闭合状态,有效防止氧气逸出浪费,需要插入经鼻胃肠管时能有效通过导管并包合管身,方便经鼻胃肠管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69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