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O2吸附系统和CO2连续吸附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4513.5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5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雷;闫学良;崔倩;张峰;龙银花;孙永伟;李永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06 | 分类号: | B01D5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严政;刘依云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体 上封盖 下封盖 脱附 圆筒中心轴线 吸附剂装填 挡板 连续吸附 吸附单元 吸附系统 转动机构 冷却段 吸附段 气体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 互不连通 径向分布 两端开口 密封圆筒 筒体空间 吸附效率 贯穿筒 吸附 分隔 转动 穿过 体内 分割 延伸 | ||
本发明涉及CO2吸附领域,公开了CO2吸附系统和CO2连续吸附的方法。系统包括:吸附单元、气体处理单元、脱附处理单元和转动机构;吸附单元包括筒体(1)、分布于筒体内的多个挡板(2)、筒体的上封盖(3)和下封盖(4);筒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筒,挡板按照所述筒体的横截面的径向分布,并沿圆筒中心轴线延伸贯穿筒体,将筒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多个横截面为扇形且互不连通的吸附剂装填区;上封盖和下封盖分别密封圆筒的两端,上封盖和下封盖之间的筒体空间分割形成吸附段(8)、脱附段(9)和冷却段(10);转动机构用于将筒体绕圆筒中心轴线转动,使每个吸附剂装填区依次穿过吸附段、脱附段和冷却段。能够降低能耗和提高吸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O2吸附领域,具体涉及CO2吸附系统和CO2连续吸附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Storage,CCUS)作为减少化石燃料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仍将是全球研究热点。而目前制约CCUS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是CO2捕集成本过高,开展新的更低成本的CO2捕集技术迫在眉睫。
调研发现,溶剂法是目前最主要的CO2捕集工艺,但为了降低溶液粘度及有机胺的挥发性,溶剂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入70%左右的水。在CO2吸收富液再生过程中,这些水同样需要加热,由此造成溶剂法碳捕集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进一步降低碳捕集成本,以吸附法为代表的非溶剂CO2捕集法应运而生。初步能耗核算结果表明,相比于溶剂法,吸附法能耗明显降低。但吸附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实现连续吸附与再生,致使吸附、再生与冷凝操作需要频繁切换,增加了操作复杂性。
CN106823684A公开了一种节能型分离了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变温吸附系统,包括:第一吸附床(1)、第二吸附床(2)和第三吸附床(3),所述每个吸附床带有相互独立的换热室(17)和吸附室(16),所述换热室(17)对所述吸附室(16)加热或冷却;以及包括:可切换地与每个所述吸附室(16)或所述换热室(17)连通的热烟气供给管路(8),可切换地与每个所述换热室(17)连通的空气供给管路(10)、可切换地与每个所述吸附室(16)连通的CO2供给与回收管路(18)。系统的操作存在吸附过程CO2出口浓度会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吸附系统的压力降较大;并且频繁的阀门及气路切换致使操作复杂,吸附质量及产品气CO2浓度很难保持稳定。再有该系统进行吸附所达到的效果,如整个系统的能耗,装置吸附效率以及得到的CO2的浓度均未有具体的数据公开。
但是吸附CO2的现有技术一般能耗高且吸附效率低,脱附出的CO2的浓度低。需要改进的吸附烟气中CO2的方法和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吸附烟气中CO2的方法和设备存在能耗高且脱附出的CO2的浓度低、吸附效率差的问题,提供CO2吸附系统和CO2连续吸附的方法,该系统的吸附单元在转动机构的带动下可以使装填在筒体内的催化剂连续循环经历CO2吸附、CO2脱附和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CO2吸附系统,包括:吸附单元、气体处理单元、脱附处理单元和转动机构;所述吸附单元包括筒体1、分布于筒体内的多个挡板2、筒体的上封盖3和下封盖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未经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45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